烟台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教师党支部立足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群建设,创新构建“塑魂、强师、赋能、提质”四维同频党建体系,系统打造“e路红芯”党建品牌,形成“党建链-专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四链融合的职教党建新范式。
塑魂:筑牢红色根基,把稳育人方向
党支部以“红色铸魂”为内核,紧扣新时代职业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构建“党支部统筹规划、党小组靶向攻坚、党员示范引领”三级联动机制。
党支部规划赋能强引领。党支部科学制定《“双创”样板党支部两年行动方案》,绘制“路线图”“时间表”,将7项重点任务分解为15个可量化项目,实现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实施“理论铸魂+实践育人”双线模式,开展“党的二十大报告解读”“职教政策进课堂”“党纪学习教育”等专题宣讲5场,覆盖师生500余人次。组织师生党员赴胶东红色文化纪念馆、杨子荣纪念馆等教育基地,开展“沉浸式”主题党日活动,强化红色基因传承。

党小组攻坚赋能促发展。党小组聚焦教学改革、产教融合等关键领域,构建“党史铸魂、工匠传承、技能强国”特色案例体系,开发思政教学案例100个,将红色基因、职业精神、科技报国元素系统融入专业课程,建成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4门,实现专业课程100%思政覆盖。破解“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不畅”“产业技术需求匹配度低”等6项难题,制定《产教融合课程建设标准》16项。组建“党员先锋+专业教师+学生团队”服务梯队,开展数字技术应用培训3场,孵化“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技术项目5项。
党员示范赋能树标杆。党员创新实施“亮身份强担当、亮标准强质量、亮承诺强实效”“三亮三强”机制,建立“承诺清单立项-践诺台账跟踪-评诺考核反馈”全周期管理体系。设立党员“教学示范岗”“产教融合责任区”双阵地,党员教师主持开发在线开放课程16门,主持省级教学改革项目3项,编写新形态教材6部。指导学生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

强师:锻造双师梯队,厚植发展根基
党支部紧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求,创新实施“引航、强基、攀峰”三维培育计划,构建“师德铸魂-能力筑基-实践强技”培养体系,打造“能讲会做、善研敢创”的双师队伍。
支部引航构建“双师”标准体系。支部立足“双师型”教师发展需求,制定“教学能力(40%)+技术技能(30%)+科研创新(20%)+社会服务(10%)”四维评价标准,设置“新星教师-骨干教师-领军人才”三阶成长通道,完成32名新教师“一对一”精准指导,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深化“校企双聘”机制,与安博集团、大连东软、腾讯云等5家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导师工作站”,聘任12名企业技术总监担任实践导师,教师年均企业实践时长超40天。

专业强基打造协同培养平台。支部聚焦教师专业能力提升,设立教学创新工坊、技术研发中心、项目工作室协同培养平台。开发“AI+课程思政”一流课程6门,获省级教学能力比赛奖项2项。联合企业攻克“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等技术难题5项,获发明专利3项,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成立“雨果”“创世工匠”等12个工作室,带领学生完成企业项目10余项,技术服务到款额达300万元,形成“教学赋能科研、科研反哺教学、服务提升能力”的良性循环。
教师攀峰创新成长激励机制。支部实施“青蓝工程”教师成才计划,构建“梯队培养、国际研修、成果转化”的教师发展生态。通过“导师制”实现新教师培养全覆盖,制定“一年入门、三年成熟、五年骨干”培养路径;选派7名骨干教师赴德国、韩国开展教法研修,引进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培育省级教学名师1人、引聘产业教授2人,建成省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教师主编的《Packet Tracer经典案例》《渗透测试理论与实战》等新形态教材被20余所高职及本科院校选用,年发行量超2000册,形成“名师引领-骨干示范-青年成长”的良性发展格局。
赋能:深化产教融合,激活创新引擎
党支部以“党建引领+专业赋能”为主线,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专业服务产业、技术赋能社会”实践育人体系,打造“爱在信息”志愿服务品牌,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专业赋能打造实践育人平台。支部立足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群优势,打造“专业赋能+实践育人”双轮驱动平台,建设“软件开发”“网络安全”“数字建模”等30个学生社团,年均开展技术培训、项目实践等活动100余场,覆盖学生600余人次。实施“项目化+竞赛化”培养模式,指导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5项,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奖4项、银奖8项,孵化“智慧农业监测系统”“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公共安全监测平台”“道路病害智能检测系统”等实践项目12个,形成“以赛促学、以创促能”的良性循环。
服务赋能擦亮志愿服务品牌。支部创新服务模式,组建教师党员服务队深入社区开展“双报到”活动,为老年人提供“幸福留影”摄影服务,为中年人开展“电脑义诊”维修服务,为青年人举办“数字素养提升”培训,为少儿开设“非遗漆画”美育课堂,累计服务社区居民100余人次,切实解决群众实际需求。指导成立“碧海同心”“守护朝阳”“薪火e+”三支志愿服务实践团,获团中央专项立项5项,组织百余名志愿者分赴烟台市、榆林市、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开展技术培训、文化宣讲等服务,累计服务群众600余人次。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录制《党建“穿针引线”绣出幸福画卷》思政课,获第八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二等奖,实现“专业实践+思政育人”深度融合。

文化赋能传承非遗匠心精神。支部立足文化传承使命,打造“非遗+数字”实践品牌,成立“‘品’非遗‘巧’传承—‘艺’起成长”志愿实践团,组织学生深入胶东地区文化馆、乡村,寻访剪纸、刺绣、扎染等非遗传承人,挖掘非遗文化背后的工匠精神与红色基因,形成《胶东非遗文化传承调研报告》3篇。设计文创作品50余项,参加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海峡两岸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数字创意设计技能大赛、国际葡萄酒博览会文创大赛等赛事,获省级金奖5项、银奖16项、铜奖30项;《文化创意视域下胶东柳编技艺的开发与保护》项目立项烟台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形成“文化挖掘-数字活化-成果转化”的闭环生态。
提质:焦标准引领,输出示范成果
党支部以“标准引领+成果输出”为主线,聚焦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打造具有示范引领价值的职教党建品牌。
标准赋能构建高质量发展体系。支部以标准建设为引领,构建“标准引领、资源支撑、模式创新”三位一体的高质量发展体系,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发展深度融合。牵头开发省级动漫资源库,建设教学案例100个、实训项目20个;参与教育部《智能产品开发与应用》《网络应用技术》等专业教学标准制定2项,推动高职院校专业标准制定;获批工信部“特色化网络安全产教融合创新中心”、中国职教学会“华为产教融合实践中心”,为产教融合提供典型案例;推动“岗课赛证”育人模式,开展“前端开发”“云计算平台运维与开发”等8项“1+X”证书认证考试,学生通过率达99%;建成省级在线精品课程2门,编写“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1部。
模式创新打造特色育人品牌。支部创新“党建+专业+文化”三融合育人模式,构建“红色铸魂-专业强基-文化浸润”特色育人体系。通过建设“e路红芯”党建文化长廊、开展党纪作品展览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党建文化氛围;举办“劳模进校园”活动,邀请大国工匠杨德将等企业名匠分享成长历程和工作心得,传承工匠精神,培育省级技术能手3人、市级技术能手2人;建设“工匠工作室”,对接企业项目需求,孵化“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等技术项目6个。
成果输出扩大示范辐射效应。团队教师教学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支部工作案例被《人民论坛》报道2次,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面向兄弟职业院校开展党建工作经验交流3场,与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共建党建联盟,打造“校校联动、校企协同”的党建融合发展新模式。支部获评“山东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职教党建模式。
下一步,信息工程系教师党支部将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深化党建引领,持续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奋力谱写“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新篇章,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贡献智慧与力量。
编审: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