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社区积分超市开启移风易俗文创兑换,当业主之家成为社区美育阵地吸引群众共创美德信用之歌,当烟大英语专业学生成为社区“四点半课堂”英语话剧指导老师......在烟台黄渤海新区,一个个各具特色的主题文化社区悄然改写基层治理逻辑。
黄渤海新区创新构建“阵地筑基、资源赋能、活动增效”三维体系,通过“一站一品”模式精准激活社区文化基因,累计培育5个主题文化社区,建成14处主题文化场景,在移风易俗、美育浸润、美德信用等系列特色活动中让广大居民由“围观群众”蜕变成“文明共建者”。
瑞祥社区
德润瑞祥 俗易风清
“这张1950年的《婚姻法》宣传画,见证了新中国妇女从家庭走向社会的历史转折。”在黄渤海新区大季家街道瑞祥社区移风易俗展览馆内,讲解员指着展柜中的泛黄文献,向参观者讲述风俗变革的故事。

瑞祥社区作为黄渤海新区最大的安置小区之一,居住着3300余户居民,在由“村民”向“市民”过渡的阶段中,“移风易俗”成为社区治理的重要课题。为此,黄渤海新区多部门联合在瑞祥社区启动胶东首个移风易俗展览馆,以道德教化为核心,展示婚丧嫁娶风俗变迁及移风易俗成果。展览馆内,“历史演变”展区串联百年婚俗变迁,“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展区展示道德模范事迹,成为居民接受文明熏陶的“精神地标”。

为进一步深化“德润瑞祥 俗易风清”文化主题,社区探索场景化改造,建设移风易俗廊道、道德讲堂、趣味小游戏等,让文明新风渗透社区。道德讲堂邀请高校教授授课,移风易俗廊道吸引居民驻足,广场上趣味性宣传实践活动广受欢迎,累计开展主题活动超10场,惠及千余人次。在瑞祥社区移风易俗实践站,青年通过剧本杀体验抵制天价彩礼、破除低俗婚闹。黄渤海新区原创多部剧本杀作品,引导年轻人参与移风易俗。
如今,从展馆里“看得到的历史”到生活中“摸得着的改变”,从剧本杀中“玩得出的理念”到积分超市“换得来的实惠”,瑞祥社区正以文化“软实力”重塑安置社区的文明生态,为新时代移风易俗工作写下生动注脚。
国奥社区
幸福国奥 向美而行
黄渤海新区福莱山街道国奥社区中心广场,第十六届邻里节热闹非凡,歌声、朗诵与情景歌舞展现了邻里温情,晚会主题“弘美育新风 话邻里亲情”引发全场共鸣。这场文化盛事彰显了黄渤海新区通过美育浸润工程,探索文化赋能社区治理的创新路径。

国奥社区作为美育和文化社区双试点,依托丰富教育资源,打造“幸福国奥 向美而行”品牌。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串联美育小地图、转角遇见美、草地艺术展,连点成片形成美育实践服务带。同时,利用文化服务阵地开办“暮年学堂”,提供八段锦、剪纸、绘画等特色活动,丰富居民精神生活。此外,“红领巾楼栋长”等特色项目与志愿服务队伍,也活跃了社区氛围。

在美育空间不断丰富的同时,国奥社区以党建引领,鼓励居民参与治理。依托“幸福楼栋”“邻里议事厅”等美育空间,组织社区能人当“楼栋长”,建立“蚂蚁雄兵”队伍,居民事居民议,共开展协商议事38次,解决社区问题69件。在共建共享的实践中,文化“软实力”成为社区治理的“硬支撑”,一幅以文化人、以文促治的社区新图景正在形成。
嘉祥社区
信用嘉祥 诚信有约
“主动报名参加社区志愿活动加5分,这个月门口没有乱堆放东西加3分……”在黄渤海新区大季家街道嘉祥社区,居民们正通过参与社区志愿活动积累“信用积分”。这些积分可以在社区的“信用小屋”兑换礼品或服务,让居民们感受到了满满的荣誉感。

嘉祥社区以“信用+”为桥梁,探索信用体系建设新路径。居民们可以自愿参与社区活动,承诺遵守公约事项,以此获取信用积分。社区制定了详细的信用积分评价办法和居民信用承诺,涵盖了公共设施、停车秩序、绿化管护、文明实践及志愿活动等12个方面,共涵盖50条守信承诺和31条失信内容。此外,社区还拓展了党员、沿街商户等多元主体参与,进行商铺星级评定,让居民们真正得到了实惠。
为了营造浓厚的志愿服务氛围,嘉祥社区还构建了“信用+志愿活动”模式,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红色教育、健康教育讲座、安全警示案例大课堂、最美楼宇评选等,以及针对60岁以上居民的义诊服务。在传统节日期间,社区还组织了趣味运动会、乒乓球赛、文艺演出等活动,吸引了更多居民参与。

目前,嘉祥社区正在积极推进信用积分小程序的建设,以实现信用档案线上自动管理、信用星级后台自动评定与人工审核相结合,全面营造诚实守信的社区环境,为社区治理注入新活力。
海韵社区
邻里驿家 艺韵万家
百姓小舞台、舞蹈教室、乒乓球室,这里是黄渤海新区古现街道海韵社区3600平方米的“邻里驿家”。内设图书阅览、舞蹈室、乒乓球桌和台球桌等设施,充满多元文化活力。这里不仅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还通过与高校资源的深度对接,持续输出高品质文化活动。

社区积极引入烟台大学等高校的优质资源,举办话剧演出、知识讲座、家政服务类技能培训等活动,覆盖全年龄段居民需求,提升居民文化品位,增强幸福感和获得感。此外,社区还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打造特色文化活动,如“国学经典诵读”、“美育类活动”和“百姓小舞台”等,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邻里驿家”成为居民心中的文化乐园和幸福港湾。

未来,海韵社区将继续坚持以文化为引领,打造多元共享空间,让文化之花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让“邻里驿家·艺韵万家”的文化品牌深深扎根,为居民幸福生活持续添彩。这一实践不仅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展现了社区治理的创新与活力。
凤城社区
传统技艺 解码宣传新范式
在黄渤海新区福莱山街道凤城社区,一场“手绘一把会讲价值观故事的油纸伞”活动,让50余名居民通过画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传统油纸伞艺术,孩子们用稚嫩笔触展现了“自由”“和谐”“敬业”等理念,让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交融。

凤城社区党委书记张茜表示,这是社区以文化人的实践之一,旨在通过手工制作让居民更生动地理解价值观。此外,75岁的党员志愿者潘士敏在乐融学堂指导书法课程,通过“价值观主题临摹”环节,让学员在练习书法的同时学习相关典故。这些实践得益于社区创新的“双循环”文化供给机制,对内建立“红色人才库”,挖掘社区达人形成文化课程体系;对外打通校社企资源壁垒,引入外部优质文化资源。自2023年起,社区已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10场主题活动,吸引300余名青少年参与。

每场活动都注重挖掘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点,如“芒种泥塑”“团扇绘文明”等。“文化治理不是‘独奏曲’,而是核心价值观引领的‘交响乐’。”张茜表示,通过“传统技艺解码价值观”的创新实践,社区已形成“非遗活动+思政教育”的特色路径。未来,社区将继续策划“价值观主题剪纸工作坊”等新活动,深化“红色基因解码工程”,以更多非遗技艺为媒,让核心价值观在居民生活中自然生长。
黄渤海新区“一站一品”文化社区建设实现了治理逻辑的文化浸润转换,构建了“政府-居民-社会”协同网络,探索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的新路径。
五个特色社区既有聚焦动迁社区转型发展的“融合式治理”案例,也有深耕高端社区精细治理的“品质营造”样板,为破解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提供可复制推广的“软治理”经验。
当文化成为可触摸、可参与、可传承的生活场景,社区便拥有了温暖而坚韧的生长力量。
编审: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