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长办公会来了个小女孩

烟海e家 2025-03-14 14:32

  1986年3月,正值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双轨制”时期,烟台市政府根据上级要求,成立了由17个部门组成的“烟台市蔬菜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蔬菜办公室。同时,将“地改市”后芝罘区代管的烟台市第二蔬菜副食品公司(老蔬菜公司)和烟台市蔬菜办公室上收,与原二级站改的烟台市蔬菜副食品公司合并,组成新的中型商企——烟台市蔬菜副食品公司,对外挂“烟台市蔬菜副食品公司”和“烟台市蔬菜办公室”两块牌子,在文化宫西街52号U型4层楼办公。

  头一次参加市长办公会的尴尬

  虽然爬了10多年格子,我却因“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在首次参加烟台市蔬菜工作领导小组的市长办公会前遭遇了尴尬。

作者供图 

  在那个专职女文秘甚少的年代,我跟随蔬菜办任复新主任到毓璜顶西路16号老市政府办公楼开会。在二层签到还未进会议室时,就被长我一辈、清一色男领导的异样眼神惊着了。正向会议室行进的刘国栋副市长一句“任主任,你领个小女孩子来干什么?”任主任看我尴尬的样子,急忙回答刘副市长:“领来写材料啊”。刘副市长随即问我:“什么学历?”“没有学历!”我回答。作为长辈和领导,喊个“小女孩子”我无可非议,但公开问学历好像在藐视我。任主任暗示我不要说话,笑着对刘副市长说:“等看她写的材料吧。”

  在没有电脑的时代,所有的材料全用手写,只有形成正式文件,才由专业打字员单手敲检铅字进行打印。任何材料都要先打草稿,再用毛笔蘸红墨水划掉修改和删除,在空白处改写或添加。成稿后誊写清样,交给蔬菜办领导审核。由于蔬菜产销季节性强,淡旺矛盾突出,直接涉及群众日常生活,遇到自然灾害或物价稍有波动,要随时写材料向各级领导汇报,并应对媒体追踪。这对于从蔬菜售货员成长起来的专业文秘,早已习以为常了。

  我认真聆听各部门领导的发言和刘副市长的讲话,做了两个多小时的笔记。会议结束后,及时完成了《会议纪要》和市政府《关于加强市区蔬菜基地建设》红头文件的会签草稿,任主任审核把关后,我用稿纸誊写后报市政府办公室。市府办按程序审核签发《会议纪要》后,为节省会签周转时间,直接把《文件会签单》填好附到文件清稿上,由我到与会各部门找领导会签。那时,市政府所属部门大部分在老市府大院综合楼办公,不在大院办公的,也在附近。我拿着会签文件穿梭于各部门,许多领导看到我誊写的文字,便问:“这是你写的?”在我回答“是”时,听到的都是“不像个女孩子写的”。在会签结束送给刘副市长签发时,他仔细阅审文件,脸上露出了笑容:“以后我的讲话稿不用打印了,你给我用钢笔抄,我也不用戴花镜了。”对我的称呼,也由“小女孩子”改成了“小高子”。

  “青菜变黄菜,黄菜变烂菜”

  那时,新组成的蔬菜副食品公司领导班子还没走遍所属菜店,《烟台日报》上一篇醒目的《青菜变黄菜,黄菜变烂菜》专题报道就让他们涩然。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报社要求答记者问。新任领导哪里了解来龙去脉?我这个专职文秘连夜赶写“答记者问”,次日送到报社总编室,详细说明了情况。

  1985年9月,突如其来的百年不遇“9号”强台风给市区蔬菜基地秋菜生产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灾害,菜田内涝、海水倒灌、秧苗倒伏、部分绝产。蔬菜办公室随即组织救灾物资,蔬菜公司生产科配合乡镇、村组织菜农迅速排涝,农技人员和公司驻队员指导菜农及时移栽补种,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芝罘区领导为确保当年秋菜供应充足,并补充来年初春青黄不接,确定从莱州预购200万公斤毛白菜和20万公斤大葱。

  由于刚从生产队集体经济分田到户的个体菜农嫌麻烦,宁可不要窖藏费也不愿就地窖藏,纷纷运菜进西山库。蔬菜公司无法拒绝,在完成半地下菜窖100万公斤任务后,迅速购置棉被和篷布,将莱州涌进的100多万公斤毛白菜分流在西山两库和各大中心店露天码堆存放。

  殊不知,1986年2月9日春节后,气温快速回暖,大棉被和篷布覆盖的露天存放毛白菜发黄掉帮,公司决定砍根到葫芦,去除老帮黄叶,分配各菜店保本处理。西山库有大坑,处理起来方便,市区各大中心店就比较麻烦,砍下的黄帮老叶集中堆放易腐烂叶,清运不及时还发霉淌水影响市容,被记者报道“青菜变黄菜,黄菜变烂菜”也算恰如其分。

  但蔬菜有易腐难存的特性,无论是半地下架子窖藏,还是就地土埋窖藏、居民自藏,来年的损耗很大,净菜率只有60%左右,何况露天集中储存损耗更高。所以,政府要对毛白菜供应实行价格倒挂补贴。

  编辑和记者了解了实际情况,从第二天开始,派出专门记者到蔬菜基地和菜店深入采访、连续报道,拉近了生产、供应和消费者的联系,蔬菜产销成了报社追踪报道的热点。

  为水利专家当临时助手

  1986年春夏菜定植时节,春雨贵似油的烟台市区几十天无雨,一些分田到户、水利设施相继损坏的菜村,移栽定植的茄果类蔬菜秧苗因缺水奄奄一息,菜农争水,差点儿发生打斗,抗旱保苗迫在眉睫。刘副市长亲自视察旱情,在黄务召开现场会,在研究制定抗旱保苗应急措施的同时,确定从菜田开发金中拨出专款全面改善市区蔬菜基地水利设施,实现旱涝保收。他邀请时任烟台市水文站站长的高级工程师付美兰担任市区蔬菜基地水利建设和抗旱保苗的专家顾问,付站长爽快地接受邀请,迅速赶到抗旱现场。刘副市长让我担任付站长的临时助手。

  付站长个子不高,头烫卷发,戴着高度近视眼镜,言谈举止间流露出水利专家的干练和精明,只是手提的大电脑包与她的身材不太相称。刘副市长让我给她提电脑包,先到科技种菜示范村的张家实地勘察,了解科技户集资打的3口深井为什么不出水。

  科技户问付站长:“这里离原来的水塘最近,又是低洼处,为什么打不出水来?”付站长顺手捡起一根树枝,指着井边的土说:“这样的土质存不住水,你打多深也不会出水。”她用手一指菜田东面的一个小塂:“到那面看看。”那个地方位置更高,可付站长却过去用树枝画了一个圈说:“就在这儿打,40米保证出水。”在场的人将信将疑,有的人直摇头。可付站长手一挥,随手拿起一块石头和土块说,“就这样的地方能存住水,不信试试,打不出水我负责!”刘副市长摆摆手:“听专家的,打吧!这件事我们都得听她的!”接着又看了两个地方,让钻井队用石灰画了圈。

  就在我们穿梭在其他村2天后,张家村传来了好消息:付站长勘察确定的3口井,打到40米全部出水了!配上水泵和滴灌,400多亩蔬菜喝足了水。我逐一进行记录,按照打井1米补贴100元的标准,及时从菜田开发金中拨款到位。菜农们把付站长当成了“水神”,这个村请,那个村堵!一个多月的时间,付站长风尘仆仆地穿梭于黄务、只楚、莱山、福山等地的菜田,勘察水源,确定打井位置,我帮她画圈标记井位,所到之村,画圈打井的地方没有不出水的!“水神”声名远扬,市区蔬菜基地的水利设施明显改善,机井取代了池塘、大口井,滴灌、喷灌取代了明渠漫灌,重新实现了旱涝保收。

  我给“水神”当了一个多月的助手,被她的专业知识和敬业精神深深感动。年近半百的付站长,行菜田之间,跨坎过垄,蹲下起来,弯腰捡石,敲打土坷,查地质,找水源,解答菜农提问,口干舌燥,何等辛苦!可她丝毫不露倦意,用手一抹被风吹乱的卷发,走起路来身轻如燕,年轻人自感不如。最让我感动的是“水神”勇于担当和负责。她在勘察指挥打井的同时,查找海水倒灌的原因,在各水厂建立专业监测口,自己亲自在深更半夜去观测,获取了大量数据,不请自到市长办公会,直接向领导谏言,必须在相近的西牟和套口两个水厂中关掉一个!市领导采纳她的建议,通过论证,及时关闭了西牟水厂。(高守莲)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