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海e家3月10日讯(通讯员 丛冰)成为一名精神科护士,并不在辛淑芹的职业规划之内。因此,刚踏上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的护理岗位时,她有过很多难忘经历:家人打算给她准备“电棍”上班、值夜班时吓得瑟瑟发抖、被患者用输液架打破头后躲到角落里大哭……
从格格不入到主动融入,23年间,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老年医学科护士长辛淑芹始终以女性特有的坚韧与细腻,守护着这个不被世人理解和接纳的群体。以高度的责任心与无微不至的爱心护航患者康复之路,为家属提供心理支撑的同时,她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彩绽放。

从“关注多一点”开始
细数刚工作时与精神科护士的不匹配度,辛淑芹的理由有“一箩筐”。
性格活泼外向的她仿佛自带“音效”,踏入工作岗位之初,总是跳着、闹着就到了病房,这显然和工作氛围以及患者的需求不搭。病房里突发情况时有发生,需要高度的责任心与敏锐的观察力,容不得半点马虎。患者的心理状况各不相同,太活泼也难与患者“打成一片”,于是,没过多久,辛淑芹就主动选择了“哑火”。
在综合科医院实习期间,辛淑芹习惯了“马不停蹄”地奔走在不同病房与患者之间。来到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的病房,她的主要任务却是“看病号”,她要随时观察患者的一举一动,并从眼神、动作与言语的细微变化间,捕捉患者病情的进展。突然慢下来的节奏,也让辛淑芹无所适从,没有老护士的“火眼金睛”,一度让她怀疑起了自己的专业能力。
偶尔发生的“被袭”事件,也险些劝退了辛淑芹。参加工作的第四个月,有位男患者突然情绪激动,打砸病室,为保护其他患者不受伤害,辛淑芹和同事对其进行约束。但这期间,她不慎被患者用输液架狠狠击中,头上当即就鼓起了一个大包。既疼又委屈,安顿好患者后,辛淑芹躲到病房角落里大哭了一场。
尽管有不少很难与外人道的辛苦、委屈和不适,但一步步走近这群特殊的患者,却让辛淑芹有了别样的感触。“患者也不容易,他们只是病了,需要更多耐心和关爱。”从“多一点关注”开始,辛淑芹打开了与患者良性互动的大门。
工作中,她的性格沉稳了许多,观察力也直线上升。即使患者只是上厕所,她也会在心里默默计时,只要超出预计时间,辛淑芹都会习惯性地上前查看,以免发生意外。关注久了,辛淑芹发现患者的眼神、语气、肢体动作都会“说话”。“眼神变得直勾勾或者突然握拳,都可能是患者要发作的前兆。”把这些细节牢牢记在心里,和患者相处时,辛淑芹又多了几分从容。
辛淑芹的这些变化也影响着家人。刚参加工作时,父母担心她上班被病人打,差点给她准备“电棍”带着上班。但从女儿口中得知了患者的真实遭遇和处境后,老两口反而会倒过来提醒辛淑芹,即便被患者误伤,也千万不能回过头来“报复”患者。
一面锦旗背后的特别情谊
医疗服务质量怎么样,患者和家属的反馈最直接。
在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老年医学科,一面锦旗背后的特别情谊,成了辛淑芹和患者的最好注解。年近七旬的陈老汉因疾病影响,在家闹起了“绝食”。当被家人送到医院时,他的身体多项指标都已经亮起了“红灯”。孩子有事无法陪护,老伴又年迈体弱,照顾陈老汉的重任自然就落到了辛淑芹和同事的肩上。起初,辛淑芹的付出并不被认可,喂饭时陈老汉拒不配合不说,还经常把饭菜打翻,但即使这样,辛淑芹也没有放弃。反复劝说不行,她干脆找来针管一点点把流食推进患者口中,以保证患者的基本营养摄入。为了哄患者喝牛奶,她经常在病房里一呆就是半小时。有时还要协助患者大小便,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
付出总会有回报。一天,老伴搀扶陈老汉在走廊散步,小声嘀咕着不知道该怎么感谢护士好,一向很少言语的陈老汉突然说了句:“那就做个锦旗感谢吧”,这难得的认可让辛淑芹感动了很久。
像这样以心换心赢得患者和家属认可的点滴,在辛淑芹23年的工作生涯中还有很多。65岁的李女士被抑郁症折磨多年,因病情迟迟不见好转,她渐渐有了轻生的念头。住院期间,她动不动就站在窗边发呆,还经常以泪洗面。察觉到李女士的异常后,辛淑芹耐心地到床旁开导,找到李女士痛苦的根源和想轻生的方式后,辛淑芹从自伤的痛苦程度着手,劝李女士三思。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俩人聊了一个多小时,李女士终于想通了。大哭一场后,她对辛淑芹笑着摆了摆手,“我好了,你走吧,谢谢你护士长!”看着李女士久违的笑脸,辛淑芹和同事们悬着的心这才放了下来。
不仅关心患者的身心健康,辛淑芹也愿意为家属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疫情期间,一位陪床家属发烧却买不到退烧药,在药品紧缺的情况下,辛淑芹将自己仅存的2片退烧药给了家属,解了其燃眉之急。患者出院后,这位家属还特意赶回医院对辛淑芹表达感谢。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虽然精神疾病患者多不擅长表达,但他们同样能感受到医护人员的用心。患者们会在辛淑芹巡视病房时,偷偷往她兜里塞苹果、鸡蛋、糖果,也有小患者会在出院时,将亲手折叠的小星星送给辛淑芹。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给了辛淑芹向前的动力。“只要有付出,就一定有收获”,以真心换真心的路上,辛淑芹和同事们从不曾停歇。
别样的“医路”绽放
在很多人看来,在精神科从事护理工作既枯燥又繁琐,但在辛淑芹看来,只要心有舞台,随处都可以有不一样的绽放。
科室里定期举办的联谊会,是患者住院生活的最好调剂。为拉近医患间的距离,辛淑芹和同事们每次都会使出“浑身解数”来筹备。身兼主持人、领舞和调节气氛者、活动组织者等多职,辛淑芹的多重潜力也被激发了出来。
“很多老年患者不好意思表演,我们就带头跳操、跳舞,气氛带动起来了,大家的参与度就上来了。”筹备联谊会多年,原本不擅长跳舞的辛淑芹早已驾轻就熟,不会跳的动作在家多学几遍,然后把视频下载下来,带着患者一起练,靠着这样的“笨功夫”,一个个节目变得生动起来,患者脸上的笑容也多了。
这样融洽的住院氛围,让很多家属忍不住泪目。72岁的王老太家境十分优渥,但她患老年抑郁症始终提不起精神,通过聊天得知老人喜欢唱歌,辛淑芹便鼓励王老太登台献唱,最终王老太以一首《沙家浜》赢得了大家的掌声。看着母亲在台上神采奕奕的样子,王老太的儿子既激动又感慨:“多亏了你们,我已经很多年没看见我妈这么好的状态了。”
带着患者重拾快乐的这些尝试,也让辛淑芹收获良多。“护理从来就不限于医疗护理和生活护理,从患者的角度出发,深挖自身的潜能才能走得更远。”从事护理工作23年,她时常提醒自己要“沉淀人生,重新思考”,不满足于做护理“熟练工”,她希望能给患者带去更多帮助与慰藉。
不曾预期就不会受限,在守护患者的同时,也收获自身精彩的绽放,下一个十年乃至更长的路上,辛淑芹希望能为患者和家属做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