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春以来,海阳各地已是一派“抢春之势”,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处处是辛勤劳作身影,一幅生机盎然的春耕生产画卷徐徐铺展。

科技赋能 农业生产更加高效
棚外天寒地冻,棚内温暖如春。在二十里店镇纪疃村的蔬菜大棚内,一排排嫩绿的幼苗生机勃勃,长势喜人。

据悉,纪疃村共有高科技大棚5座,每个约1200平方米,棚内除了育苗,还种植西红柿、黄瓜等。“当大棚中间的传感器感受到当前温度与设定温度有差异时,会将数据传输到电脑显示器上,从而控制天然气增温炉的启动和停止。”农业技术员桑祥英说,现在有“智慧帮手”,两三个人就能把五个科技大棚打理好。
除了温度控制,高科技大棚还注重光照和湿度的管理。这些科技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幼苗的成活率,还大大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从2022年10月底投用至今,科技大棚已为周边培育了数以百万计的西红柿、黄瓜、网纹瓜等苗种,在富村强镇路上蹚出了一条新路。
“智慧农业系统能提前48小时预报天气,播种、喷药我都‘看天’而定,这样农事安排更合理。”二月将过,留格庄镇步鹤村京盛合作社的1500亩小麦优良品种繁育基地正值田间春管的关键阶段。合作社负责人杨京胜说,目前,合作社拥有涵盖小麦种植过程中从播种到收获的各个环节的农机300多台,农机作业、浇水时机与用量、土壤墒情等信息都可以通过系统进行实时监测和调控,“数据如同农业生产‘指挥棒’,可以为我们提供科学准确的决策依据,春耕春种尽显‘科技范’。”

如今,良种良法良机的深度融合已广泛应用于春耕生产,有效助力春耕备耕。
融合航天产业资源与农业本底,海阳规划建设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开展栽培育种“太空化”,将海阳特色农产品的育种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同时,以“东方慧眼”智能遥感星座为牵引,从灾害评估到防灾减灾,从农业种植到长势分析,可做到无死角监控、全方位分析,实现了数字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有力转化。
不负春光 齐心协力开展备耕生产
为保障春耕生产有序推进,海阳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科技咨询服务等内容,助力春耕生产。

近日,在方圆街道北城阳村绿水韵味苹果旗舰园,一场规模化(大果园)品质提升现场技术交流会在这里如火如荼举行。农业主管部门,规模化果园负责人、技术骨干,果业技术推广人员,果业相关企业代表汇聚一堂,展开交流。
“同样是种苹果,差别也太大了,原来这就是现代化。”已有10余年种植经验的果农李民勇由衷感慨,“这次交流会探讨的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修剪等内容,为我后续果园管理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指导。”
穿行在果园间,海阳市果业中心副主任于海军介绍,今年,海阳将在留格庄镇建设一处800亩现代矮砧密植示范园,全部采用带分枝大苗、宽行密植、病虫害绿色防控、果园机械化作业等技术,将示范带动全市苹果产业实现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树立起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海阳模式。
新春开工伊始,小纪镇小纪村旺达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厂房内,空气中就氤氲着翻炒花生的焦香,烤花生的辛香……这里每天能够产出近5吨油炸花生米及其他休闲食品,销往省内外市场。

这家以“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社会化服务”的合作社,从2020年成立起,已带动周边3个乡镇、20多个行政村的2000余户农户实现花生种植规模化、机械化。
现在,旺达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全市花生种植5000多亩,为600多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农户人均增收36%以上。眼下,该合作社正准备和大粮油集团合作,将一颗颗花生米变成附加值更高的“小金豆”,探索更多深加工产品,助力乡村振兴。
农资保供也在进行中。近期,海阳深入农资商店检查种子、化肥等农资质量,积极向现场农户们普及农资购买及打假维权等相关知识,全力打好全年农业生产“关键仗”。

春回大地,
春耕正当时。
今年,
海阳将继续聚焦
农业产业培育和农产品稳产保供,
全力抓好农技服务,
把握农时、及早谋划、统筹安排,
有序抓好各项生产工作,
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编审: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