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豆面灯”传承古老元宵民俗味

海阳发布 2025-02-13 10:10

  灵气十足的青蛇,严阵以待的“看场佬”,憨态可掬的小猪……走进海阳二十里店镇姜家庄村李秀英家中,映入眼帘的就是炕上这些栩栩如生的豆面灯,她和老伴盘坐在炕头上边聊天边为豆面灯点按眼睛,俩人有说有笑,场面好不热闹。

  元宵节“送灯”是海阳老一辈的传统,这个“灯”就是豆面灯。在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点燃豆面灯送到祖茔,或者摆在场院、窗台、粮囤、水缸、门口等处,寄托对五谷丰登、鱼虾满仓、吉祥安康的祈盼。

  别看李秀英今年已经70多岁,但是她心灵手巧,做出来的豆面灯活灵活现、远近闻名。这不,今年元宵节的前几天,李秀英又接到了客户的订单,开始着手制作豆面灯了。

  “过去做豆面灯的豆面都要提前一年预留,上磨坊去磨,磨出来的豆面粗,还要过一下‘面罗’,才容易捏造型。和面也有技巧,水不能太多,面不能太软,软了做出来的灯站不住。做灯时把手醮上食用油,这样豆面就不粘手了。”从和面、揉面、加色、捏型,一块绿色的豆面团在李秀英手中很快有了“青蛇”的雏形,再用小刀、牙签、剪刀等工具进行局部加工,用小红豆按上眼睛,在灯碗里面安插上灯芯,倒上花生油,普通豆面变成了精致的“青蛇”豆面灯。

  “每年正月十五,我都做豆面灯,‘送灯’习俗在我们家一直没有丢。”从六七岁时,李秀英便跟随母亲学习制作豆面灯,也是多年来骨子里养成的习惯。制作豆面灯多的时候,元宵节期间的三五天时间就能用掉40斤豆面。

  李秀英制作的豆面灯种类很多,摆放位置也不尽相同。“看场佬”灯,造型是身披蓑衣、肩扛木锨的老翁,正月十五点上灯端到场院转一圈,边走边咕念:“看场佬,看好场儿,一年打下万石粮。”还有一些动物造型的豆面灯,“马灯”放在马棚内,寓意六畜兴旺;灶台后放“蟾蜍灯”,蟾蜍是“财神”的化身;水缸上放“鱼灯”,寓意连年有余;窗台上放“神虫灯”,希望百毒不侵、身体康健……

  “以前油少,肉也少,点过的豆面灯不能浪费,收起来后先上锅蒸,再切成薄片、晒干,偶尔拿出来吃一顿灯碗菜,也算是改善生活了。”李秀英告诉记者,民间传说,正月十五日的灯光是吉祥之光,豆面灯点亮那一刻,一家人端着灯互相照照耳朵听得远,照照眼睛看得清,照照脸庞除百病,照照屋内屋外各个角落,用传统方式表达祈盼,将未来幸福美好的日子照亮。

  编审: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