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编制完成全国首个地级市海洋发展蓝皮书,海洋发展系统研究水平不断提升
为加快推进海洋强市建设,联合中国海洋大学系统开展海洋经济领域合作研究,编制完成《烟台市海洋发展报告》,报告全面总结我市作为全国首批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建设成效,深度剖析海洋发展领域存在问题,精心谋划烟台海洋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相关研究成果形成4期智库专报,获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2025年,将发布全国首个地级市海洋发展蓝皮书。
二、顺利完成五经普海洋及相关产业统计调查,服务海洋发展基础能力日趋扎实
全面调查我市海洋经济的发展规模、布局和效益,摸清14个区市主要海洋产业发展动态,全市五经普海洋经济调查项目顺利通过专家验收。系统整理国家、省、市海洋发展规划、产业升级相关政策105项,编制完成《海洋发展政策汇编(2020-2024年)》,为加快海洋强市建设提供科学全面基础信息和政策支撑。深入开展海洋文旅、海洋生物医药等相关产业研究,编制完成《烟台市海洋文化和旅游业调研报告》《烟台海洋药源生物名录》等9个调研报告,为市委、市政府推动海洋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三、成功举办全国创新工作室联盟首次交流活动,技能强院走深走实
作为全国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联盟首届理事长单位,邀请安徽、福建、河南、新疆等15个省、自治区水产技术推广领域的劳模和工匠人才齐聚烟台,共商联盟与体系人才发展,成功举办联盟首次交流活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全国总工会领导到会指导并充分肯定研究院在水产技术推广、海洋生态研究、水产养殖关键技术攻关、工匠人才队伍培养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创新工作室核心成员代表山东省获第六届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三等奖。
四、研究编制全国首个地级市海洋碳汇工作实施方案,海洋碳汇工作全省领先
深入开展海洋碳汇研究工作,编制完成全国首个地级市海洋碳汇专项工作方案——《烟台市海洋碳汇工作实施方案》,由市直12个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实施,为全市海洋碳汇工作提供目标指引和路径。组织29家驻烟涉海单位、高校院所和行业企业,组建全省第二个地级市海洋碳汇产业联盟,强化产学研合作,助力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作为长岛国际零碳岛烟台研究团队牵头机构,完成《长岛国际零碳岛烟台研究团队成果汇编》等成果,获市政府主要领导肯定批示。挂牌成立全国首个零碳岛屿发展中心,与烟台大学、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联合开发的“海草床生态界面修复技术”,作为全省评选出的唯一一项海洋类技术成果被山东省科技厅和生态环境厅联合列入《2024年山东省绿色低碳技术成果目录》。
五、全面启动省水生动物疫病防控监测区域中心工作,渔业病害防治保障能力稳步提升
提升省水生动物疫病防控监测区域中心(烟台)检测能力,2024年通过对虾白斑综合征、十足目虹彩病毒病等8种疫病的病原检测能力验证,通过数量居全省区域中心首位,荣获“2024年全国水生动物防疫系统实验室检测能力验证基层优秀单位”称号。组织开展国家、省、市级水生动物疫病监测任务193批次,为渔业绿色健康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发挥技术支撑作用,参与无规定水生动物疫病苗种场建设,获批国家无疫场2处,占全省50%。
六、成功研发并获批刺参“安源2号”国家水产新品种,水产种业科技创新攻关取得新成效
积极创新体制机制,依托山东省刺参产业技术体系烟台综合试验站,组建攻关团队,深化科企合作,选派科技人员长期驻企服务。与山东安源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大连海洋大学等单位合作,经过5代选育和5年技术攻关,成功研发刺参“安源2号”,获批国家水产新品种,较普通养殖品种体重和疣足数量明显提升。截止目前,我市已获批5个刺参国家水产新品种,占全国的5/9。“烟台海参”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功入选中国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和省级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名单。
七、全市增殖放流水产苗种突破24亿单位,渔业资源养护效果凸显
着力提升增殖放流监督水平,完善监督工作制度,开展科研攻关和技术培训,推进增殖放流规范化实施。全市增殖放流鱼虾蟹蜇等水产苗种超24亿单位,达历年之最。经过多年增殖放流,有效修复水生生物资源,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海蜇等大宗放流物种形成了我市较为稳定的秋季渔汛。“烟台市典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效果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获评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二等奖。《推动清廉建设全过程参与,擦亮“阳光增殖放流”品牌》典型案例获第四届烟台市“培塑红色标杆·引领突破发展”机关党建创新大赛三等奖。
八、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全面推进,渔业技术示范推广成效明显
大力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培育14处省级以上骨干基地,示范推广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等4项生态健康养殖模式、“三池两坝”等2项尾水治理模式,海水鱼类配合饲料替代率达到85%以上,“五大行动”养殖示范面积超6万亩。编制完成《刺参种质创新和良种良法推广应用技术集成》报告,获全省渔业技术创新暨推广应用竞赛一等奖。在全省工作会议上,就烟台市的主要经验做法、渔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发展现状、亮点工作做典型发言。
九、荣获多项省级海洋渔业科技成果,创新驱动效果逐步显现
成功突破单环刺缢苗种繁育技术瓶颈,联合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等单位,完成“单环刺螠(海肠)资源挖掘与开发利用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荣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大菱鲆细菌性病害防控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耐高温栉孔扇贝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应用”2项成果获评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一等奖。系统梳理全国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统计调查内容及方法,首次牵头编制国家水产行业标准——《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统计规范》,通过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查。2024年,累计撰写调研报告、发表科技论文33篇;授权专利25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制订标准4项;荣获各类科研成果奖励1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