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栖霞翠屏街道紧紧围绕市委“1+235”总体部署和“8615”工作机制,以深入开展“三看三比”活动为抓手,持续推进“党建引领 果都前行”行动,逐步形成“双社联动·三级融合”工作格局,着力提升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探索强村富民新路径。
党建引领
构建“联建共富”机制
构建“党工委抓总,联合社统筹,线长强链,各村抓点”的发展机制。由街道党工委牵头抓总,制定联合社发展总体规划,对项目进行评估把关,整合闲置资源,力促线长建强产业线,推动各村合作社抓好各自点位发展,形成联建共富局面。一是联合社统筹抓面。聚焦“产研销服寄”全产业链条,由联合社解决各村合作社发展的所有后顾之忧。“一对一”谋划项目,围绕各村资产资源情况,把脉问诊,选准项目。“实打实”扶持资金,对有项目但缺少资金的村,由联合社给予资金支持。“稳打稳”兜底销售,通过联销代销、统购统销方式,由联合社解决各村农产品销售难题。通过这样的机制,考察引进肉牛养殖、蔬菜和水果大棚等项目6个,倒逼各村全面参与,引领各村合作社走上发展快车道。二是产业线延伸发展。尽心培育人才,全面分析每名村干部的特长,为他们创造相应的位置,发挥其长处融入发展集体经济中,形成肉牛养殖、茶叶、蜂蜜等12条产业线,选取12名责任心强的支部书记担任线长。全力发挥特长,由线长发挥自身技术优势,抓好各自领域产业发展,开展技术指导20余次。强化典型引领,发挥线长领头雁示范带动作用,以线扩面,引领地域相近、资源相似的村共同发展,辐射带动16个资源相近村,全面延伸产业链条。三是村级合作社主动发力。向外找项目,充分挖掘各村在外能人优势,利用现有的闲置资产资源,围绕产业项目,积极作为,主动发力。向内抓生产,由各村支部书记带头推动村级合作社项目建设,抓好各自点位发展,上刘家村养殖柞蚕年收入11万元,釜甑村养殖芦花鸡年收入7.5万元,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增收。向前带民富,带动村民主动加入集体产业发展项目中,增加村民收入,实现村民共富。

三端齐抓
打造“闭环管理”体系

坚持三端发力、全链协同。一是抓好生产端。精准确定项目,按照“短平快”、因地制宜和市场需求的原则,确定项目,对选准的项目由联合社报街道审批,审批通过后,由联合社统一投资建设。以最小的投资,在最短的时间,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2024年,对街道审批通过的17个项目,联合社先后投入扶持资金110余万元,全力推动建设。整合资源技术,“拉开网”摸清底数,由联合社对各村现有的土地山岚、水库塘坝、房屋等闲置资源,进行全面摸排,共摸排各村闲置土地260余亩、闲置房屋21处。“拧紧绳”统一调配,由联合社对各村闲置资源进行整合,通过研判评估,根据各村实际,确定产业发展方向。“点对点”技术指导,充分发挥12条“线长”的专家作用,对烟薯25、柞蚕、跑山鸡等规模化种植、养殖进行指导,减少运行成本。实现闭环发展,由联合社对各合作社项目进行前期建设,提供禽畜养殖种苗、农作物种子,盘活榆林庄闲地,新建1处青储饲料加工作坊,将各村的玉米、红薯等农作物的秸秆、枝条等,统一加工成饲料,用于养殖肉牛、跑山鸡等,禽畜粪便用于农作物种植,全面实现自给自足、生产链条闭环发展,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二是做好加工端。聚焦创新品牌,注册“黄燕溪谷”品牌商标,对已开发的茶叶、蜂蜜、红薯等50款产品统一冠名销售。着力自主加工,利用村级闲置房屋,建设初级加工作坊,对小米、五谷杂粮等农产品进行初级加工、精美包装。现在结合黄燕溪谷示范区打造,把8处加工作坊延伸到上刘家、北夼等村。加强社企合作,与辖区内德丰、领投等企业深度合作,委托企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新增酸枣芽茶、板栗、烤红薯饮等10余款产品,有效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知名度。

三是拓展销售端。做强线下渠道,在牟氏庄园等商业活动密集区布局营销点7个,在“黄燕溪谷”栗林村设立1处分中心,切实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2024年线下销售额已达700余万元。打通线上渠道,设立直播间,邀请6名村支部书记、网红直播促销农特产品;与线上平台公司、福山汽车学校电商班合作开展电商培训;依托“快团团”平台拓宽线上销路;与辖区内7家物流公司合作做好商品物流运输;配套20余种产品寄递卡,实现随时随地扫码发货,2024年线上销售额已达300余万元。联动周边资源,街道党工委协助联合社与辖区内企业、市直部门对接,将农特产品应用于职工节日福利、外地客商伴手礼等,并与平安银行、齐鲁制药等5家单位联手合作,定制12款专属礼盒,满足不同群体消费需求,提升农产品增值空间。
多元融合
用好“飞地”“联营”模式
针对部分村资源不足、发展受限的难题,街道党工委多次探讨、考察,创新采取“飞地”模式,抱团发展。

一是整合资金,“抱团联营”筑牢发展根基。“小资金”整合后就是“大项目”。街道牵头整合资金,在“飞入地”南石岔村、衣家泊分别建设肉牛和蜜蜂养殖基地,实现多村认领、集中代养。2024年,22个村认领32个蜂箱,44个村出资40万元认养50头牛崽。联合社统一采购、配送饲料、兜底销售,每个蜂箱可实现销售收入2500元,每头牛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2万余元。

二是统筹土地,“规模种植”夯实增收基础。“零散地”盘活后就是“聚宝盆”。联合社牵头摸排各村撂荒地等闲置资源,根据土地性质选择性耕种、统一管理,将烟薯25、玉米和大豆种植等项目飞入各村,同时,带动周边村民盘活各自闲置土地,增加村民收入。以榆林庄村为中心,整合十里庄、业家埠、七里庄等3个村,先后流转土地260余亩,进行烟薯25规模化种植,实现亩产4000余斤。

三是联合企业,“社企联动”集聚发展活力。“金点子”转化后就是“金钥匙”。精准招引梅花鹿种鹿繁育教研深加工基地项目,企业提供种苗、保底收购,联合社牵头集中养殖,各村合作社及村民通过代养、分散等方式养殖,预计每村每年可增收3.5万元。同时,结合鹿元素旅游观光扩大宣传、带动就业、增加收益,通过“企业+联合社+村”的合作形式,实现村集体和群众收入“双丰收”。
编审: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