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水为何被称为“二京都”

烟海e家 2024-11-24 12:42

  蓬莱城东35公里处,有个潮水村,曾是蓬莱的大村镇(今属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有1737户人家,80多个姓氏。清朝和民国时期为便于管理,将村分为四个局;1947年改为一村、二村、三村、四村,今潮水镇政府坐落于一村。从前,潮水在蓬莱还有一个雅号——二京都。

 资料图

  那么,潮水和二京都的叫法是从何而来?

  

  在蓬莱民间,关于潮水村名的来历有诸多传说,最典型两个与秦始皇东巡和唐太宗征东有关。

  相传,秦始皇东巡时,在过黄县、经蓬莱、去芝罘途中,一日越过白脸山口,正继续东行时,但见岭下波涛汹涌,一片汪洋拦住去路,只好落驾。始皇下车,立在岸边察看,只见波涛中一条大蛟忽隐忽现,张牙舞爪,兴风作浪。始皇大怒,随即从身边武士手中取过铁弓,引弦搭箭,一箭射去,正中大蛟。顿时,海水泛起一片血红,大蛟仓皇遁往大海深处。随之,潮水逐渐退去。始皇大悦,赐地名曰“潮水”,并令在此置镇以记之。

  东行不远,一条大河又横在面前,河水暴涨淹没了桥面,无法通过。但见始皇拿起神鞭,扬臂一挥,河水便逐渐下落,流入大海。始皇感叹道:“此乃平畅之河也!”由此,大河得名“平畅河”,沿袭至今。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过黄腄,穷成山,登之罘。”(腄chuí,《康熙字典》:又县名……注,东莱有黄县、腄县。)由此可见,当年秦始皇确实有东巡之事,并经过东莱的黄县、腄县,到达芝罘和荣成的成山头。而潮水村恰好地处蓬莱和芝罘之间,村北自古就有一条古驿道,民间称“官道”,西接黄县、蓬莱,东连芝罘、文登,是胶东半岛北部的东西交通要道。因此,秦始皇东巡“登之罘”,路过潮水并非空穴来风。

  虽然至今尚未发现史书、方志、铭文记载秦始皇东巡时“赐名潮水并置镇”之事,但沧海桑田,海退陆现则是历史事实。在潮水西部的白脸山、女王山的悬崖之处,至今仍可寻到残存的海蛎贝壳。仅在20世纪的70和80年代,就曾先后发生过两次大海潮沿平畅河道,分别涨到潮水东的扁担湾处和店上桥下。这说明,传说中的海水挡住去路的情节是极有可能发生的。

  历史上在潮水境内,也的确有过设县的史实,潮水镇的费县村,就是因此而得名。据民国编修的《蓬莱县志》记载:“汉置东莱郡。武帝时,封齐孝王子渫为牟平侯,国于此。在城东南乡金果山费县村,为魏以前之牟平故城。北齐天宝七年,移马鞍山,唐废。今之牟平城系唐麟德(唐高宗执政期间的年号之一)时改置。”因蓬莱境内位于金果山费县村的牟平城被废掉,故此地被称为“废县”。“废”与“费”同音,后来又改称“费县”。

  此外,在潮水境内曾多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的古陶器、青铜器、古墓群。这足以证明,远在秦朝之前,在潮水这片土地上就已经存在人类早期的文明活动。费县村还发掘出大量汉代古墓,有的大官冢高达30尺,占地近20亩,墓穴石门高6尺、宽3尺、厚1尺。因此,古时在潮水置镇、设县的可信度极高。

  潮水村名由来的另一个传说,内容与前者大同小异,只是主人公换成了唐太宗。唐太宗御驾亲征高丽,在蓬莱安营扎寨。这年八月十八日,他从潮水东行,途经平畅河。忽然,兵马停下,将士禀报:“河水猛涨,挡住了去路。”唐太宗落驾前往观看,只见海潮汹涌,河水又自南而下,两水相交,浪花冲天,涛声雷鸣,颇为壮观。大臣房玄龄言道:“今日是八月十八,正是天文大潮,故有海潮与河水交汇也。”唐太宗闻之,面对波涛说道:“潮水敢拦朕圣驾,这还了得?令你快快退下!”说来也怪,不一会儿工夫,汹涌的潮水便逐渐平息,缓缓退去。从而,此地得名潮水。

  以上仅是传说,其实潮水村名与其地理位置有关。潮水村东靠平畅河,北临黄海,平畅河是季节河,春秋两季雨水少时,经常出现海水顺着河道倒灌的现象,逢大潮时,海水可涨到潮水村东的扁担湾。

  

  关于二京都称谓由来,则与潮水历史上的繁华有关。

  潮水地处胶东半岛北部,平畅河两岸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农产品丰富。平畅河口港湾内商船渔舟往来如梭,镇北古路驿道是胶东半岛北部贯穿东西的交通要道。

  当年,潮水镇西北角有座建于明代初年的圣寿寺,占地20余亩,建筑宏伟。镇东门里大街北侧,有一座占地10余亩的天庆庵,殿堂宏大。另有家族祠堂六处,门面多是精雕细刻图案,风格别致,院内多植丁香翠竹。长约1公里的东西大街两侧,楼阁林立,商号、店铺鳞次栉比。

  清朝同治年间,捻军残部流窜至胶东地区,潮水民众在镇四周用砖石筑起高6米、厚4米,长约5公里的围墙,围墙四角建有4个炮楼,墙外挖有2米深、4米宽的壕沟,进出共设五个城门。潮水民众组建了自卫团,这吸引了周围四五十里地的大户迁入镇内避乱,潮水居民迅速增加,经济实力愈加雄厚。

  潮水经济的发达带动了文化的繁荣。各地许多有名的戏班子,经常来镇里演出。茶楼酒肆中也总有评弹、大鼓、说书、卖唱等艺人表演。正月十五元宵节更是热闹非凡,观灯、放花炮、耍狮、舞龙、扭秧歌,从十三日夜晚开始,一直闹三四天。每当夜幕降临,本村和周围十里八村的人,都涌到大街上观灯,整个潮水街一片欢腾。

  潮水镇被赞誉为“二京都”与一首古诗词有关。相传明朝洪武年间,一位号为“洛坡散仙”的人云游到潮水镇,看到这里水光山色秀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便在圣寿寺的西墙壁上题写了一首《望海潮》词:

  胶东名胜,繁华潮水,京都二字相嘉。流水小桥,花街翠巷,辖居四万人家。烟柳隐堤沙。海涛涌霜雪,天际无涯。市列奇珍,阔绅达贵竞豪奢。

  青山碧水堪夸。有三春杏李,十里槐花。箫鼓弄晴,渔歌唱晚,嬉嬉钓叟牛娃。烟暮酒旗斜。且倚楼赏月,沉咏年华。乘醉图将妙景,携入梦思遐。

  词中用“京都”二字赞誉潮水,这可能就是潮水镇别名“二京都”的最早出处了。从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象来看,潮水镇当在明朝初年就已经颇具规模,且相当繁华了。(郑伟基)

  (感谢蓬莱地名办刘晓华先生提供信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