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融媒11月22日讯(记者 王宏伟 通讯员 刘翠玲 郭晓雪 摄影报道)走进山东省莱阳市伊豪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徐徐展开——阳光下,一垄垄白胖的萝卜接连破土而出,田地里满是丰收景象。
在这座全国首个出口蔬菜全程无人智慧农场内,升级归来的白萝卜无人采收机器人再次“大展身手”。扶缨器捋直萝卜缨,夹拔带拔出萝卜,切刀斩断萝卜缨,萝卜落入传送带后被传送至伴行的机器人运输车,短短20秒,一棵萝卜就顺利地完成了“采收之旅”,准备送往千家万户的餐桌。
“改造升级后,机器人通过自动感应系统调整采收角度,采收效率有了大幅提升。它还突破了履带式底盘自主无人驾驶控制与垄行对齐路径优化技术,在不平整地块也可同时采收2行白萝卜。”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烟台综合试验站站长、烟台市农科院蔬菜花卉所党支部书记李涛介绍。
莱阳市是山东省重要的蔬菜生产、加工、出口基地,通过“产业联盟+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建成了一批全国领先的食品加工集聚区,带动发展农民合作社2868家、家庭农场2025家。
伊豪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位于莱阳市团旺镇,其流转土地300余亩,每年向预制菜龙头企业供应数千吨蔬菜原材料。从订单量和市场预期来看,合作社的发展势头良好。
虽然势头不错,但用工难、用工贵、无工可用一直是困扰合作社发展的难题。莱阳市伊豪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凯以萝卜为例算了一笔账:萝卜的亩均成本约为3330元,其中打药、除草、收萝卜、装车等人工费用达到1750元,而包括耕整地等农机服务和肥料、种子、农药等生产投入总计才1580元,人工费占总生产成本的一半以上。
在烟台市农科院党委与莱阳市团旺镇党委联合组织的一次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座谈会上,杨凯听到全程无人智慧化生产的时候,立刻表现出了浓厚兴趣:“我们特别需要用这种模式来降低人力支出,实现节本增效。”
而在烟台市农科院党委书记刘民晓看来,合作社成方连片的规模及从种植、水肥一体化、病虫害防治到采收、运输的标准化生产,正好契合了智慧农场的应用场景。因此,烟台市农科院党委与莱阳市团旺镇党委一拍即合,开始建设智慧农场,并将其列入“书记突破项目”。
这座无人智慧农场融合了农机农艺、栽培管理技术与农业机械智能协作,于今年3月10日开工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刘民晓担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带头研究、亲自部署,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调研,院、镇党委帮助合作社新增流转土地102亩,用地规模达到312亩。同时,结合蔬菜产业在耕、种、管、收、运几个环节的精准化要求,对口引进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AI技术,助力农场实现数字化感知、智能化决策、精准化作业、智慧化管理。
党委带项目,支部抓落实。蔬菜花卉所党支部组建党员攻坚小组,利用自身的农机农艺、栽培管理等专业知识,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与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人员一起在田间地头把脉问诊,实现了由种到收各环节的生产实践与AI算法的集成,实现了由人工操控到全程无人自动化的提升,打造减肥增效、减药控害的绿色生态农业。
“一个工人一天可以采收0.7亩白萝卜,而机器人一天可以采收30亩,能节省6000元人工费。”李涛介绍,从耕整地、精准播种,到日常管理、采收和田间运输,无人智慧农场全程应用了新一代全自主农业人工智能技术,显著提高了蔬菜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白萝卜采收的用工问题解决了,菜地中废弃的萝卜缨等尾菜如何处理?
“露地蔬菜产地废弃物一次性产生量巨大、水分含量高,不及时处理易产生臭味、招蚊蝇、形成地表径流,导致环境污染等问题。”杨凯说,蔬菜废弃物还田后自然腐解过程中积累病原菌,还容易引起病害。
了解到农场面临的尾菜处理难题后,烟台市农科院党委牵头,主动与中国农科院资源区划所国家大宗蔬菜体系产地环境综合治理岗副研究员高淼团队对接,引进蔬菜尾菜快速腐解菌技术,为尾菜处理寻找出路。
“蔬菜尾菜快速腐解菌具有快速分解番茄、辣椒、娃娃菜等多种蔬菜尾菜的能力,还具有促生、拮抗土传病原菌等功能特性,目前已经形成了‘蔬菜废弃物+快速腐解菌剂+有机肥+功能重塑菌剂’的四位一体原位微生物还田技术。”高淼介绍,该技术可实现蔬菜废弃物全量、原位还田,方便快捷的同时,还可以加快蔬菜废弃物的腐解速度,提高土壤中有益菌丰度,降低土壤中病原菌丰度,可使化学底肥用量减少10%、下茬作物增产10%。
“这个方法好,尾菜不用再乱堆乱扔,也不用人工清运,原位还田省钱还增产。”杨凯说,“尾菜处理好了,农场环境也变好了,再也不用发愁打扫卫生了。”
白萝卜采收降本增效、尾菜处理变“废”为“宝”、无人智慧农场为全省乃至全国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了烟台样板……这背后,是烟台市农科院党委与莱阳市团旺镇党委、蔬菜花卉所党支部与团旺镇东荆西村党支部开启党建二级联建联创的成果。今年以来,烟台市农科院党委围绕农业科研中心工作,以“书记突破项目”“党建品牌创建”为载体,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让党建工作扎根在田间地头,科研成果转化在田间地头,切实让党建与业务融合的成效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