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融媒11月5日讯(记者 王鸿云 摄影报道)伴随着缕缕青烟,空气中开始散发出淡淡的味道,葫芦上的风景与人物也逐渐清晰起来……
两年前,芝罘区只楚街道楚祥社区居民林同全将烙画非遗带进了社区。他多次在只楚街道锦城社区开设“墨韵书香·书画公益”公开课,努力弘扬、普及非遗文化,让社区居民近距离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
开设烙画公益课
走进位于锦城社区居委会三楼的书画室,今年57岁的林同全正在一个高达80厘米的大葫芦上作画。“这是一位上海朋友定制的,要在葫芦上画一只朱雀。”林同全说这幅作品大概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他不忙的时候就在这间工作室创作。
这间画室还是社区“墨韵书香·书画公益”公开课的教室。每个月,林同全都会在社区的支持下,利用周末时间,在这儿为社区居民讲授有关烙画的相关知识,并亲自指导作画。
烙画,又称火笔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珍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用电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
“我把烙画带进社区,不仅仅是为了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更多的还是想让居民通过公开课,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刻认识与了解。”林同全说,跟他学烙画的既有老年朋友,也有青少年,不同年龄段的学习者都能从中受益。青少年在课余时间既学习了传统文化,又锻炼了动手能力。对于老年人来说,学习烙画也是老有所乐的一种方式。
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
一套烙铁、一个层板、一缕青烟,在林同全的一双巧手烙制下,栩栩如生的烙画诞生啦。
看似简单,其实创作过程极其考验创作者的工艺技法。“烙画创作者不仅要把握好火候和力度,还需融入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并熨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让作品表现出较强的立体感。”他说,自己很享受创作的过程,未来也会一直与烙画为伴。
非遗从两年前的“进社区”到现在的“在社区”,林同全解释说,非遗源于民间,现在应该回归民间。他定期开设公益公开课,也是想让非遗项目真正“活”起来、“火”起来的一种方式。
林同全是烟台市美术家协会会员、烟台市芝罘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烟台艺舟书画院的烙画老师。近年来,跟林同全学烙画的人很多。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林同全一直在积极参与。
为更多人带去乐趣
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是林同全追求的晚年生活。作为非遗传承人,他一直奔波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上。
林同全在东方文化市场打造了一条非遗街,将绳结艺术、软陶制作、立体剪纸等项目集结到一起,让更多的非遗项目走到市民中间。在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他都牵头组织一场非遗文化盛宴,让市民近距离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样的环境对于非遗和传承人也是一种滋润。”林同全解释说,他学做烙画是从父辈流传下来的。将非遗集中展示,不仅能让更多人领略到非遗的魅力,而且能吸引到更多人加入到非遗学习的行列中来。
做自己喜欢的事,在陶冶情操的同时,也给更多人带去乐趣,这是林同全对老有所为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