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的烟台范式

烟台日报 2024-10-26 22:39

时间是最客观的见证者,也是最伟大的书写者。烟台是农业大市强市,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承载着丰厚的农耕文明和人文积淀,1984年被列为我国首批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至此,烟台进入大开放、大变革、大发展的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创新发展、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推动传统农业实现历史性跨越、根本性转变,率先进入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新赛道。

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的根本在变革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共识是实践的动能。20世纪90年代初,在改革开放的大势中,烟台人率先提出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范式。“农业产业化”这一理念一经提出,便引起一场轩然大波。有的人就直言不讳地说:农业就是一大产业,为什么还要加上一个“化”字呢?纯属画蛇添足,多此一举。也有人指责说:烟台人自作聪明,自我作秀。农业产业体系还没有形成,哪来的产业化呢?缺少实践性、理论性。

这是一场传统与变革的交锋。烟台人从实际出发,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据争、以理服人。

首先,土地碎片化与规模化的矛盾日趋凸显。烟台地处丘陵,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只有1.08亩。家庭承包的耕地因为优劣搭配,三四亩地被分为五六块,七零八落,原来的大田变成了小田。在耕种上相互穿插,在管理上相互制约。为了方便生产管理,农民通过地缘、人缘、情缘关系,私下将小块并成块、大块连成片,进行合伙经营,组建起松散型的联合体,形成“远看一大片、近看有界限”的各种园区,这实际上是农村已经在向农业产业化的方向演进。

其次,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很难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一是,小农经济势单力薄,无力抵抗频繁来袭的自然灾害,无法抗衡跌宕起伏的市场风险;二是,少而全的生产方式,提篮小卖的经营模式,不可能把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始终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三是,因为信息不灵、盲目生产、盲目发展,产品不是多了就是少了。多了贱,少了贵,这种过山车式的市场经济,曾让烟台的葡萄、山楂种植和兔业发展出现过大起大落,让农民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教训深刻。后来,农户与企业签订产销协议,农户按照要求组织生产,企业按照协议包销产品,公司与农户互惠互利、休戚与共,解决了农户的产品难卖问题。

再者,农业多收获与农民少收入的矛盾年深日久。多少年来,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已成为不变的事实。其原因是体制问题,农业被分解为三大块:生产在农村,加工在城镇,流通在商贸。据调查,在整个产业链条上,从事生产环节的农民只能获得25%的利润,而其他75%的利润被加工、流通环节获得。要让农民由穷变富、让农业由弱变强,就要把农业产业体系完整起来,一体化谋划、一体化经营、一体化推进。农民不仅要得到生产环节的利润,而且要得到加工、流通环节的部分利润。这种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范式就叫“农业产业化”。

共识,在论证中孕育;思路,在实践中催生。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念无可争辩地扎根在广袤的烟台大地上。“农业产业化”是对传统经营方式的挑战和冲击,也是对生产关系的微调和创新。这种新理念、新思想、新范式吻合农民意愿,契合发展规律,应和乡村振兴,是带领小农户走进大市场的阳光之路,是加快农村发展的振兴之路,是推动农民增收入、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的奋进之路,是建设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的关键在龙头

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关键在于龙头企业的带动。龙头企业之所以被称为“龙头”,是因为它具有上联市场、下联农户,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配套服务和辐射带动的综合功能。建好一个龙头企业,就能占领一方市场、带动一批农户、振兴一项产业。烟台市委、市政府逆向思维,反弹琵琶,把扶持生产变成服务企业,把抓龙尾变成抓龙头,抬龙头、挺龙身、摆龙尾,群龙舞起产业化。

(一)笃实筛选培植优秀企业走上农业产业化的舞台,挺膺担当农业龙头企业。一是揭榜挂帅,公开竞争。市里从经营规模、经济实力、科技含量、市场前景等方面统一制定标准,统一招标揭榜,推动国有、集体、个体、联合体、外资一起参与,竞相揭榜,挂帅出征。二是竭尽全力,赋能前行。“八五”以来,烟台市的金融部门每年拿出3亿元左右资金,用于榜上有名的企业“上、扩、改、联”;从1992年开始,市财政每年拿出300万元、税务部门每年拿出800万元周转金扶持龙头企业;从1994年开始,国家每年提供给烟台6000万元外向型农业示范区建设资金,全部用于龙头企业发展。三是总结表彰,激励奋进。“八五”期间,烟台市县两级命名表彰了一批“农副产品出口创汇大户”“农副产品骨干龙头企业”,并对企业负责人给予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重奖,在全社会营造出“谁当龙头谁光荣”的浓厚氛围。

(二)笃实推进乡镇企业涉足农业领域,实现华丽转身,成为农业龙头企业。烟台乡镇企业起步早、体量大,曾经是烟台市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在“二次创业”中,部分乡镇企业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将立足点转移到农业产业化的轨道上,大力发展“农”字号企业。特别是那些耗能高、效益低、档次差的企业,抢抓机遇、转轨变型、拓展新赛道、开辟新空间,扛起农业龙头企业的大旗,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主力军。烟台龙大集团就是其中一例。起初,它是一个镇办的砖瓦厂。上世纪80年代中期,企业负责人纵观市场发展趋势,毅然决然地作出决定,一举炸掉砖瓦厂,组建起果蔬保鲜公司,实现脱胎换骨。上世纪90年代初,他们先后办起8家合资企业,建起6个国际一流水平的全封闭无菌加工车间,进行农产品精加工、深加工,开发出加工出口创汇6大系列、80多个品种的“龙大”牌产品,畅销日本、韩国、美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三)笃实推进招商引资走深走实,多层次、多形式、多成分地创办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改革开放以来,侨资、外资、中外合资企业纷纷投资烟台,兴办农业龙头企业。在中外合资企业中,村集体利用农村集体经济中的资金、资产、资源入股企业,与企业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享利润。据统计,全市三资企业共发展644家,其中外商独资企业20家,利用外资4.3亿元。莱阳市围绕蔬菜加工办起18家农业三资企业,带动75家初加工企业、120个初加工点、8万农户,年加工出口10万吨蔬菜产品。

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的核心在联合

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核心问题在于各环节之间的相互融合、无缝对接,结成利益共同体。起初,在公司+农户的模式下,公司把农户带进了市场,解决了销售难的问题。但是,双方都想追求利益最大化,很难结成利益共同体。显然,二者之间缺少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就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它是小环节、大载体,是连接农户与市场、农户与企业、农户与政府的桥梁和纽带。从某种意义上看,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是家庭经营的自身要求和自然延伸,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市场化水平的必然选择。莱阳宏大食品有限公司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就是例证。上世纪90年代,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按劳分配、按股分红”的原则,宏达食品有限公司联合6个乡镇100多个村庄的583个果蔬大户,成立了宏达果蔬合作社,社员以菜地、果园入股,公司以冷库、车辆入股。公司对合作社下达种植和收购计划,提供物质、技术服务,保护价收购社员的产品,并从盈利中拿出10%,按社员交售实物量返还给社员;合作社组织农民搞好原料生产,对外经营为社员争利,对内服务为社员让利,成为连接公司与农户的一个载体。通过这个载体,公司与农户真正实现了利联利、心贴心,在农业产业化的链条上,营造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让“一条龙”各环节之间连接得更加紧密、更加融合。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烟台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按照“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规划、一套政策”的要求,建立起领导决策和组织实施体系,把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捆在一起,统一谋划、统一推进、统一管理,一条龙抓到底。在这方面,海阳就是其中一例。他们围绕果品、蔬菜、畜牧、水产、蚕业五大支柱产业,建立了“四个一”管理机制;一个县级领导、一个主管部门、一个龙头企业、一个生产基地,有项目、有责任、有组织、有领导,环环相扣,顺畅运作,有序发展,取得了良好效果。

实现农业产业化战略的基础在基地

改革开放的浪潮将烟台农业农村推向跨越发展的新高地。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烟台市委、市政府就以改革的大手笔、开放的大格局,先后对种植业内部结构、农业内部结构、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进行了脱胎换骨的大变革、大调整,相继推出建设“山上烟台、海上烟台”、畜牧“双百工程”、乡镇企业“龙虎工程”等重大举措,培植起粮油、水果、水产、畜牧、蔬菜五大支柱产业。1992年,顺应开放的需要,烟台推出“四个百万亩”农业开发开放区,即100万亩粮田、100万亩果园、100万亩林业山滩和100万亩浅海滩涂,作为招商引资的基地,并附带13条优惠政策,释放出烟台人对外开放的积极信号,展现出烟台人的博大胸襟。一年后,又将“四个百万亩”量化、细化成“412”基地,即市里抓40个市级基地,每个县市区分别抓10个县级基地,每个乡镇分别抓2个乡镇级基地,逐级抓基地,层层抓落实。对内大开发,对外大开放,以开发引领开放,以开放倒逼开发。开发、开放在互动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开创出一片新天地、新领域。据统计,上世纪90年代,烟台全市建成各种农产品基地643个,面积达到419.1万亩,其中,市级基地40个、面积170.4万亩;县级基地137个、面积159.9万亩;乡镇基地466个、面积170.4万亩。基地建设已成为农村改革开放的一大亮点。通过基地建设实现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农户联合,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一体化经营、系列化服务向纵深拓展,形成了围绕龙头企业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的新格局,出现了重点区域有特色、重点行业有规模、重点产业有典型的新氛围,成为实践农业产业化战略的“中流砥柱”。

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的重点在品牌

品牌建设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肯綮。“品”是灵魂,是对品质、品位的全面提升;“牌”是旗帜,是对内在质量的认同,对外在品相的认可。自1994年以来,烟台围绕升级老品牌、开发新品牌、培育“洋”品牌的发展规划,全面实施了农业品牌化战略。

升级老品牌,重塑品牌新形象、新品质。随着岁月的变迁,一些年久的老品牌品质或品位老化退化、变质变味,需要更新改造、重塑形象,让老字号品牌守正创新、与时俱进。比如,烟台苹果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但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因品种老化、管理粗放质量下降,一度受到国内外市场的冷落。在改革开放中,烟台以10多家果树科研部门和30多个果品加工企业为主体,实行品种更新换代,先后从日本引进开发了红富士、新乔纳金、北斗、新红星等上百个优质新品种,指导农户采取倾杆嫁接、多枝嫁接、高截换头等技术,对老果园进行大面积的嫁接改造,建成全国最大的红富士基地;引进推广了药物套袋、铺设反光膜、清洗打蜡保鲜、果汁脆片加工等国外十大先进技术,开发出“皇家”“鲁冠”“润飘”等一大批全国名牌果品,重新走俏海内外。在1994年全国评出的20个北方优质果品中,烟台苹果占了15个,并包揽了前7名;年出口东南亚国家和地区10多万吨,成为创汇农业的一支劲旅。

开发新品种,打造品牌新优势、新赛道。围绕“引洋、养野、串季、仿古”的八字开发方针,着力挖掘独特的地域禀赋、乡土文化以及农耕文明,开发特色农业,培育新的品牌、新的生长点。自1994年以来,烟台全市上下的经营主体和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大力引进国内外的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和先进的管理手段,改造传统农业,提高产品质量。他们累计投资2亿多元,引进180多个农业新品种、160多项农业新技术、110多台(套)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设备,创出红富士、山东梨、烟台大樱桃、速冻蔬菜、浓缩果汁、龙口粉丝、龙丰伊面、海珍品等一大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的新品牌。在1997年第三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烟台有5大系列、20多个品种、80多个产品被评为农业博览会的名牌产品,占全省总数的五分之一,列全国地级市之首。1998年,烟台已有180多个农产品商标在国家商标局注册。“皇家”“鲁冠”“润飘”牌苹果、“鲁霞”牌扇贝、“龙大”“HY”蔬菜、“双塔”牌粉丝等产品商标还抢先在美国、日本、加拿大、阿联酋、俄罗斯、泰国以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注册,成为国际市场上的名牌产品。

培育“洋”品牌,拓展品牌新领域、新资源。所谓“洋”品牌,指的是由外国独资企业原创或产权归外国企业的品牌。投资烟台农业领域的独资企业培育的农产品品牌,基本上都属于“洋”品牌。例如,新加坡外商余大中受龙口市优惠政策的感召以及良好生态环境的吸引,前来投资创办起独资企业复发中记私人有限公司,充分利用当地的丰富资源和国家时与势的新变化,先后发展起冷风库、气调库、加工厂房、运输车队、纸箱厂等完整的配套设施,先是拉动起龙口市6700公顷山东梨的生产,紧接着,该公司的经营种类从山东梨发展到苹果、蔬菜,经营范围从烟台扩大到全省乃至天津、新疆等地,经营层次从收购拓展到生产,开发建设了2万多亩果品、蔬菜等基地,实行了收购、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一体化运作。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这个“洋”龙头年均加工、外销4万多吨“洋”产品,最高年份达到8万多吨,全部销往东南亚及欧洲等国家和地区,企业既发了“洋财”,又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实现了双赢。莱阳“龙大”集团,则先后从日本引进了牛蒡、大草莓、胡萝卜、红根菠菜等30多个蔬菜新品种,扶持农民种“洋”菜、发“洋”财,产品全部出口日本。

凭海临风,海天壮阔。烟台范式的农业产业化战略是一项伟大的创举。走过昨天,谋改革、抓龙头、筑实体、建基地、创品牌、联农户,营造出富有烟台特色的产业链;走在今天,行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改革创新,砥砺前行,涌动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与活力;走向明天,任重道远,前途光明,升腾起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澎湃动能和万千气象。(赵培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