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省挑大梁·绿色先行|用好盐碱地天然试验场 打造种业新高地

大众新闻 2024-10-23 11:08

  在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盐碱地农业试验示范基地,玉米已经完成收获,今年的“选种”使命暂时告一段落。这片面积达1.5万亩的示范基地内,开展着多项盐碱地生态保护与利用技术研究和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的试验示范。

  “这80个盐池能够人工调节不同的盐分梯度,模拟不同的盐碱环境,从而进行耐盐作物的筛选。刚刚收完的这一茬玉米分别长在盐分2‰、3‰、4‰、5‰的盐池里,不同的盐分对玉米产量有多大影响,科研人员在这里进行精准研究。它旁边的是150个FAO小区,主要进行水肥耦合和单因子变量的试验,为盐碱地综合利用,特别是种业领域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撑。”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服务中心规划发展科副科长李林波介绍。

  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补充耕地后备资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战略意义。作为滨海盐碱地的典型代表,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土壤分布广泛、类型丰富。350平方公里的面积内,80%以上是盐碱地,土壤盐分从1‰—10‰自西向东递增,是探索盐碱地治理利用新技术的天然试验场。

  为做好盐碱地综合利用核心共性关键技术和前沿引领性技术攻关,山东省政府和中国农科院共同组织建设了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眼前这片盐碱地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正是其核心试验基地。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2022年12月获批建设,2023年5月正式挂牌运行。东营依托该中心,以黄三角农高区为主阵地,全力攻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中心获批以来,新组建45支核心科研创新团队,建成耐盐碱作物育种加速器、田间耐盐鉴定标准试验平台等15个重大科研基础设施试验示范各类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系)943个,培育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系)55个,其中已审定新品种11个

  根据计划,到2025年,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将培育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系)80个,推广耐盐碱品种和新技术面积达到3000万亩。到2030年,建成全国领先、全球知名的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高地、人才培养集聚高地、机制创新试验场、产业技术策源地、国际交流合作中心,真正成为引领盐碱地现代农业技术变革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目前,东营正在聚力推进国家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布局40个片区75个项目,开发耕地后备资源6.39万亩,改造提升盐碱耕地11.59万亩。下一步,将与全国不同类型盐碱地区和科研单位开展更为深入、更加紧密的协同创新,加力提速推进盐碱地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大众新闻记者 陈晓婉 王瑛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