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善好施、守望相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展至今,孕育出了社区慈善这一立足社区、动员社会、服务社区的慈善模式,因具有熟人社会、信息对称的先天优势,成为了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根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鼓励各类公益性社会组织或慈善组织加大对老龄事业投入。面对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凸显,芝罘区塔山社区将慈善力量作为应对老龄化的重要力量,优化设施、开展项目、培塑队伍,以慈善惠老,打造老龄友好型社区,助力养老事业健康发展。
塔山社区位于美丽的塔山脚下,辖区总面积1.7平方公里,目前常住居民8336人,共计267个楼栋,60周岁以上老年人2584人,达到了居民总数的31%,现有1位一百周岁以上的老寿星。
01
党建引领聚集社区慈善资源 优化公共空间
2019年烟台市启动“双报到 双服务”工作,塔山社区整合资源成立党建大联盟,依托塔山社区党委,联合“双报到”单位党组织、社会组织、非公企业党组织,注重挖掘和培养党员,集聚公益慈善资源,成为带动社区治理创新、开展为民服务工作的坚强堡垒。针对居民反映老年人没有活动场所,文艺演出、排练活动场所少的问题,塔山社区“双报到”单位烟台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主动认领为民服务项目,为社区提供一处800平方米的小院作为社区活动场所。在此基础上,芝罘区和奇山街道办事处又出资100余万元对场所进行翻修改造,对硬件设施进行维修升级,将此打造为塔山红色小院。塔山社区红色小院分设党群坊、社工坊、暖心坊、乐学坊、邻里坊、爱心坊,一院六坊营造社区情感共同体。在2020年全国“后疫情时代的社区治理创新”年会上,塔山社区撰写的“幸福·邻里驿站”案例被中国社会工作协会授予三等奖。
为更有针对性的开展慈善救助服务,今年5月,塔山社区与烟台市助残志愿者协会、芝罘区残联“志愿者之家”、芝罘区“烟小暖”公益发展中心等社会组织联合打造烟台市首家“暖心小屋”,致力于为社区失能群体提供高效、专业、贴心的慈善救助服务。小屋中存放了轮椅、护理床、助行器等专业助残、助老设备和康复仪器,帮助社区残疾人、失能老人应急使用。链接各类社会组织,为社区失能老人提供康复、照护、清洁、维修、适残适老化改造、代购物品等精准救助服务。目前已有23个困难家庭得到切实有效的帮扶救助。
02
慈善服务项目化 形成基于居民需求的慈善共营模式
建立“精准发现—分类汇总—统筹设计—联动实施—双向评估”五步闭环民需项目服务体系,以民需服务为宗旨开展社区公益慈善项目,根据“定量”、“定性”形成的指标,确定优先级,把居民需求转化为服务项目,形成服务项目清单。根据清单,将服务项目通过自主认领、定向交办、多方联办等形式办理。项目结束后,由社区召开评议大会进行综合评价,形成慈善服务项目化闭环体系。五年来,先后解决了户外桌椅维修、危墙加固、山体加固、管道老旧等基础设施维护问题,以及群众急难愁盼的停车难、卫生环境差、老年人活动无场地、孩子放学没人管、高龄空巢老人无人照顾、大病家庭上学难就业难等问题400余件。开展的“独居老人安全网”项目,获山东省社区社会工作项目金奖。“家门口的老年大学”项目,将老人们呼声最高的老年大学课程开办在社区,设置声乐、书法、朗诵、太极拳等公益课程,仅2024年老年大学学员就达到了200余人。此外,已经连续开展了8年的“塔山17”幸福集市也成为了社区老人们最喜爱的“打卡地”。集市与68家共建单位长期合作,每月17日在社区广场为居民提供免费理发、修鞋修伞、磨刀、义诊、放心好物售卖等便民活动,深受社区居民的欢迎。
03
服务团队多样化 形成人人参与、人人享受的慈善惠老新模式
塔山社区着力培育社区草根服务团队,培育居民领袖,对内挖掘能人,对外链接资源,以志愿服务团队力量弥补了辖区资源匮乏的难题。通过培育挖掘社区能人、红人,推动社区志愿服务队由最初的“17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伍”扩大到幸福家园义诊队、婚姻家庭辅导队、“夕阳红”志愿巡逻队、和事佬协会、快乐大妈歌唱队、逸韵书画社等17支队伍,服务范围涉及便民服务、社区环境维护、社区安全、社区治理等领域,志愿服务主体由“双报到”单位发展到居民和驻区小微企业,目前塔山社区中每5人中有1名志愿者,他们在社区互助中发挥重要作用,广泛参与阳光17大集,社区微创投项目。居民广泛参与志愿服务,一方面让困难群体得到帮助;另一方面也让有能力的人自我价值得以实现,个体间互帮互助,集体间自我完善。实现了人人参与,人人服务,人人享受。
接下来,塔山社区将继续创新实施推动公益慈善融入社区治理的工作路径,以“慈善社区”为载体,探索出基于居民需求的慈善惠老共营模式,更好的破解人口老龄化难题,提升社区居民特别是“银发族”的幸福感、满意度。
编审:纪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