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油烛照明、打水烧煤到水电气暖一应俱全

烟海e家 2024-10-11 09:17

唐廷乐,国网烟台供电公司一名退休职工。1975年到烟台工作,2008年退休,见证了烟台水电气暖等民生事项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程。

结束了一天的志愿服务,76岁的唐廷乐与记者聊起了过去的事情。

“按下开关,屋里一下就亮堂了,拧开水龙头,水就哗哗流,打开煤气灶就能做饭,现在看来平常不过的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老人笑着说。

1993年,烟台家家户户通上电

“我在芝罘区长大,小时候家里已经有电灯了,但是还要备着蜡烛,因为那会儿用电非常紧张,周边农村更是主要依靠煤油灯、蜡烛来照明。”唐廷乐说。

的确,烟台山下的万家灯火来之不易。1913年,烟台商人创办了“生明电灯股份有限公司”,翌年5月1日发电,结束了烟台长期依靠油烛照明的历史。1957年9月24日,烟台电厂自制7500千伏安变压器获得成功,解决了35千伏输电线路变压站配套问题。1960年5月,35千伏青年变电站建成,才让电进入更多百姓家。

唐廷乐从电力学校毕业之后,1970年到淄博电业局就业,1975年调到烟台。“1975年以前,烟台是以电厂为核心,呈辐射性向周边供电,没有形成统一的地区电网,供电最高电压等级只有35千伏。1976、1977两年,高电压等级的‘三线五站’相继建成,各县发电厂相继并网。”唐廷乐回忆说,1976年,他全程参与蓬莱大辛店变电站的设计、建设,老百姓全力支持。“我们运送变压器时,路上湿滑,在一个转弯处,车辆行进困难,周边很多老百姓自发推车,那个场景我至今记得。”

随着供电设施的建设,越来越多的烟台百姓迎来新生活。1993年,烟台电业局筹措资金10万元,为莱阳市立庄村、七家村接火送电,烟台实现“户户通电”。

智能电网,守护着万家灯火

华灯初上,整座城市灯火通明。这是唐廷乐百看不厌的景色。

“现在家家户户空调、冰箱等电器一应俱全,电敞开了用。以前用电十分紧张,居民用电、工业用电、农业用电之间经常需要平衡。”唐廷乐说,1980年年底,220千伏招远变电站投运送电,220千伏坊招联络线进行了同期合闸,烟台电网从此结束了孤立运行的历史,实现了与山东电网联网,供电紧张情况有所缓解。

1996年,烟台市在全国率先实行服务承诺制,烟台供电公司决定在配电线路上大力开展带电作业,在没有经验借鉴的情况下,经过一年的刻苦攻关,系统掌握了10千伏带电作业8项工法。

杨年佐跟唐廷乐是同时期参加工作的电业职工。在他的记忆里,那会儿城市里都是电线杆,电路巡检靠双脚。“1999年8月,南大街供电线路全部入地,南大街最后一根供电线杆被拔下。现在都有了地下电力管廊,巡检有了无人机,变电站也变成无人值守,越来越智能了。”杨年佐赞叹。

“我退休的时候,电力供应已经十分充足了,时时刻刻都能感受电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唐廷乐说,烟台的不停电作业也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智能化设施越来越多。

从火电到现在的风电、光伏、核电等新能源发电,如今,电力充足的烟台,用电就像呼吸一样自然。百姓生活在哪里,经济发展到哪里,变电站就建设到哪里,线路就延伸到哪里。

水电气暖相继进入千家万户

新中国成立到现在,75年的时间里,烟台的水电气暖等民生事业都实现了跨越发展。

“小时候,家里是没有自来水和天然气的,我6岁的时候,就给家里打水,带着水票,提着水桶,走路10分钟左右,到集中供水点打水。”唐廷乐说。

1956年1月1日,烟台市新建的第一自来水厂正式向市区供水,日供水能力为8000吨,从此结束了烟台市民祖祖辈辈吃井水的历史。当时供水实行定点定时,一个供水点每天分早、中、晚三个时段,为周围居民供水。供水点有专人管理,按时来收水票、放(关)水,人们称其为“看水的”或“放水的”。

“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家家户户才有了自来水,那会儿我们经常感叹,真方便呀。”说到这里,唐廷乐依旧感慨万分。

同时发生变化的,还有供气、供暖等。曾经住着楼房,家里烧煤球做饭、供暖,现在天然气和暖气通过管道进入千家万户。“现在想来,也就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光质量好,服务也好。”唐廷乐感叹,“以前真是想不到能有这样的生活。”

记者 杨春娜 通讯员 马学利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