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这热烈欢腾的国庆假期,我们也迎来了烟台开发区建区40周年。为此,黄渤海新区发布推出“国庆特别策划·同路40载”栏目,以人物视角展现烟台开发区四十年来改革开放,勇立潮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7年前,我满怀憧憬来到烟台开发区,这里快速发展的产业态势、浓厚的科创氛围都深深吸引了我。”山东大学青年博士杨运与开发区的缘分,要从2017年说起。
氢燃料电池作为洁净能源,是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明确的重点发展方向。杨运则主要从事氢气循环系统的研究,博士期间共申请专利5项、授权发明专利2项。
彼时,山东凯格瑞森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新项目急需带头人,博士在读的杨运由于专业对口、能力过硬,经过导师推荐,凯格瑞森负责人立即向他抛出“橄榄枝”。
初次邂逅开发区,整个城市面貌给杨运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走过这么多城市,开发区的居住环境属于上乘,众多知名企业鳞次栉比,充满了现代感。”杨运如是说。
在产学研合作期间,杨运专攻流体力学在氢能领域的研究,组建骨干研发团队,从最基础的原材料做起,多线并进,围绕核心环节、关键零部件逐一展开攻关。
2021年,站在博士毕业的“十字路口”,杨运面临重大抉择。多家氢能源龙头企业邀请他,教授导师挽留他,好友也劝他到大城市发展,但心中的一种情愫让他义无反顾选择再次回到烟台开发区。
“这里是我最初研发成果落地的地方,是留下青葱岁月的地方,一定是最适合我的。”杨运踌躇满志。近年来,开发区充分发挥政校企优势,凝聚起推动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的合力,促进高校、企业产学研成果和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同时,开发区给出的政策诚意满满,包括人才安居政策、高层次人才补贴政策、就业创业政策等。“开发区通过大力提升科研人员的归属感和幸福感,能让人感觉到‘开发区的发展需要我’,这种感觉很踏实。”
7年来,在这片沃土上,杨运收获颇丰:申请专利2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4项;发表论文1项,参与省级重点研发技术2项,主导开发的引射器产品关键技术达国内领先水平;防爆氢气循环泵技术解决了传统技术路线漏油漏气,低温启动障碍的卡脖子技术难题,推动了氢能行业安全化发展。
站在烟台开发区建区40周年的时间节点,作为“新开发区人”,杨运心中满满都是自豪感:“开发区这几年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一日千里,我能成为见证人、亲历者,是我个人的幸运。未来希望自己能扎根在这片科创热土,见证开发区氢能产业走向新的高度。”
编审:纪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