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泥湾子”到“米湾子” 百户村民闯出共同富裕新路子

烟海e家 2024-09-30 10:26

  胶东在线9月30日讯(记者 阎威臣 贾楚航 郑坤 孙宗顺)从一盘散沙到团结一心,从村民疑虑重重到争相成为合作社股东,从远近闻名的“懒散村”到富裕村……短短十年,地处偏远的招远市夏甸镇泥湾子村以自身翻天覆地的变化,奏响了一曲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山乡巨变之歌,见证并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农民的共同富裕之路,吸引了辽宁、江苏、河北及山东省内的多地村集体前来观摩取经。

  村党支部书记、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王学林希望,不久的将来,经由泥湾子村实践检验后的共同富裕经验,能够形成标准化路径推向全国,让更多的农村、农民从中受益。

 

  昔日泥湾子,种出“金豆豆”

  丰收时节,香满金秋。参加完山东省丰收节大会回来的村党支部书记王学林刚到村口,有眼尖的村民停下劳作,老远冲他亲切地打招呼,“学林,回来了!”“学林,有啥新收获?”还有村民拽着他不撒手,“学林,快来尝尝今年的新花生,红皮的……”

  年近六旬的王学林,是村里的“年轻人”,也是村民集体投票选出来的“当家人”,更是深受村民信赖的“自家人”。

  从2014年至今,短短十年,在王学林的带领下,曾经懒散、迷茫的村民拧成了一股绳,100户村民一户不落都成了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股东,通过种植优质的黄金小米等特色农产品,共同为村集体的发展贡献力量,也共同享受村集体发展带来的红利。

  曾经人人嫌弃的“泥湾子”,如今变成了人人羡慕的“米湾子”,村民们格外自豪,腰板挺得格外硬气。

  年近八旬的村民杨奶奶,手指村头的休闲园,乐呵呵地说道:“建得多漂亮,花开得也水灵,很多外村人经常开车过来玩……”一旁有村民打岔说:“谷穗弯腰时,来的人更多,都来看俺村的‘金豆豆’……”不大的村庄里,登时响起一片爽朗的哈哈大笑声。

  巨变因何而来?王学林认为,离不开烟台在全国率先开展的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以及常年开展的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

  党建引领,“头雁”带领乡村蝶变

  泥湾子村的巨变,只是烟台市以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个生动缩影。

  烟台地处山东半岛东部,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耕地条件一般,财政支持力度不及苏沪浙,虽然经济相对发达,但农村集体经济多年薄弱的问题比较突出。

  据统计,2017年烟台全市村集体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村庄达2100 个,占全市6000 余个村庄的32.6%。此外,烟台老龄化问题严峻,农村“空心化”与农业边缘化矛盾凸显。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2017年,烟台市开始探索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提出具备条件的村党支部可将政策允许范围内的集体资金作为集体股份注入合作社,并动员农民以资金、劳动力等形式自愿入股合作社,组成新的资产共同体和经营共同体,并引入现代科技、生产及经营理念以有效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资产,提升农村集体创富能力,带动农民增收。

  “群雁高飞看头雁”。2014年,时年48岁、在外打拼多年且早已“先富起来”的王学林回到泥湾子村,决心带领村里的老少爷们“闯出个样儿”,共同致富。他先后向村里捐款800多万元,将全村道路硬化到100户村民的房前屋后,无一遗漏,同时,为村里修建7座水库,解除“看天吃饭”之忧。

  除了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加强对山水林田湖的综合治理,泥湾子村始终坚持生态优先,修建“金泥湾休闲园”,让村庄变得更加美丽宜居,留住、吸引村里的有效劳动力,也为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发展上,泥湾子因地制宜,成立“米湾子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优质小米。流转土地600亩,建立特色有机小米种植基地,打造田园健康产业品牌。仅2023年,合作社产值达120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10万元,带动村民增收共计30余万元,为村民分发粮食10万余斤。

  “支部做给村民看,带着村民干,帮着村民赚”。截至2023年11月,烟台全域建成2343个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扶持730个村发展产业项目,为谱写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烟台篇章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为了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每到农闲时候,烟台还开展各种形式、学练结合的高素质农民培训班,开展特色宣讲,帮助农民学习政策、提升农技,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帮助农民转变思维方式,增强致富本领。  

  共同富裕,“泥湾子”先行一步

  与其他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不同的是,共同富裕的理想,在泥湾子村先行一步,照进了现实。

  在泥湾子村,每人每年可分500斤粮、20斤花生油及分红,即便耄耋老人没法种地,到手的粮,一粒也不少,钱,一分不缺。

  无论干不干活,只要有地、有户口,就能分到同样多的粮,这是不是重走 “大锅饭”的老路?

  面对疑问,王学林坚定地说:“不!中国的农业绝不能回头走老路。”

  “老少爷们年老不能干了,通过党的基层治理,发挥党组织作用,把大伙组织起来,合力实现乡村振兴,是适应这个时代的新集体经济形式需要,也是为了中国人端好自己的饭碗需要。”

  正视现实,烟台的老龄化率超过25%,很多老人无法种地。比如,泥湾子村100户260人,常住人口只有100人,其中一半以上是老弱病,真正能下地干活的人,很少。土地撂荒,在所难免。“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王学林认为,把种地问题解决好,这是关系国家安全的大事,也是乡村振兴必须正视的议题。

  眼下,泥湾子村彻底完成了土地流转,小田变大田,没让一寸耕地荒废,实现了集约化耕种、管理。村里五六十岁的“年轻人”即合作社的“股东”们,在各种机械化设备的加持下,参与施肥、耕地、除草、收获……各个环节均可量化管理。除了年底分红,为合作社打工的“股东们”还有工资可拿,能者多劳,多劳多得,不能者、高龄者也衣食无忧,干得风风火火,日子红红火火。

  “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把各自为战的农民组织起来,重新构建村集体与农民群众新的经济联结纽带,才能实现抱团发展、规模经营。”王学林认为,是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让共同富裕有了可能。

  但是,还不够。

  在泥湾子村,合作社所有的支出、收入,全都定期公开,账目明明白白。王学林强调:“保持一颗公正的心,所有事项,都敢于晒在阳光下。摆正自己的位置,为村民服好务,为股东服好务,这样的合作社才能良性发展,也才能真正带领村民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不应止于泥湾子。面对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到访者,王学林希望,能尽快将泥湾子的经验打磨好,形成科学化、标准化,便于给更多的农村提供借鉴,从而帮助更多的农民实现共同富裕。

  村外的田地里,是各种现代化设备参与秋收的画卷;村里的加工坊内,为小米脱壳的自动化机器欢唱不停。

  从“泥湾子”到“米湾子”,这不仅是一个村庄的美丽蜕变,更是中国乡村走向共同富裕的生动写照。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共同富裕的答案,或许就在这丰收的喜悦里、在美丽的秋收画卷里、在欢快动听的音符里、在村民爽朗的笑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