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是城市的机场,如今是机场的城市。”这句话,深刻诠释了一座机场之于城市发展的重大意义。
作为烟台重要的空中门户和对外交流窗口,烟台机场对城市的意义早已不局限在临空经济领域,而是成为带动区域发展、产业“起飞”的强劲引擎。
40年前,烟台成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烟台民航事业也同时启航。仿佛昭示着,烟台的开放,始终与空港发展密不可分。
从莱山到蓬莱,从军民两用到国家一类航空口岸、山东省三大干线机场之一,从一期到二期,机场不断“放大”的背后,是持续提升的枢纽功能,是不断拉大的城市骨架,是承托未来远景和想象力的梦想之地。
(一)
助航灯,指引飞机进场着陆的目视助航设备。今年6月27日,烟台机场二期工程转场启用。停机坪扩大了37万平方米,相应的助航灯增加了1218套。 犹如灯塔领航,这些点光成炬,是航班往来于烟台的方向标,也成为飞机平安着陆时乘客对烟台的“第一印象”。
这个“印象”,早已刻于40年前。
1984年,烟台成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也成为外乡人眼中的“掘金之地”,进出烟台的人群增势迅猛。
然而,没有航空港,这使得很多华侨和外国客商打消了来烟旅游、投资的想法。“何时能有自己的民航机场”成为无数烟台人的追问。
面对这一困局,烟台全市上下形成共识:不能让蓝天束缚住烟台腾飞的“翅膀”,烟台要开放,必须建民航。
当年10月8日,莱山机场正式开航,烟台民航事业正式启航,这成为烟台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也让投资者对烟台有了“第一印象”“初相识”。
沸腾声下,蓝天之上,烟台机场用一组组数字划出一条条昂扬的“上行线”——
1987年9月,烟台机场扩建;
1988年7月5日复航,相继开通了烟台至广州、哈尔滨等20多条国内航线和烟台至韩国、日本等国际和地区航线;
1999年10月,货邮吞吐量超过1000吨,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2004年开航20年后,首次实现年旅客吞吐量100万人次的突破;
5年后,2009年烟台机场首次保障大型宽体飞机运行,烟台也成为全国第7个、地级机场首个开通欧洲直达货运航班的城市。随后仅用4年烟台机场再次实现百万跨越。
同样,极佳的区位优势,使烟台具备了发展国际贸易、先进制造、物流运输、休闲旅游等产业开放环境,这为机场布局国内空网、展翼国际带来可能。
2010年,烟台成为山东首个开放第五航权的城市。这一突破,为烟台发展国际航空物流、打造胶东半岛乃至整个山东通往欧美货运“桥头堡”赢取了发展先机。受益于此,烟台机场开通国际货运航线和执行货班不断增多,在全国地市级城市中排名遥遥领先。
一个个时间节点,标注着关键的奋斗坐标。
当空港的“第一代”建设者老当益壮时,烟台机场不断突围:在“零事故”中已初步形成了“面向日韩、贯通南北、连接西北、辐射西南”的航线网络格局,并向着国内干线机场、面向东北亚的重要门户口岸前进。
(二)
这是2009年的一则报道:
备受瞩目的烟台新机场筹建问题,在经过六次专家论证后,国家民航局3月27日正式做出批复,新机场将落址蓬莱潮水。
随即,引来一系列讨论:新机场选址蓬莱科学吗?传说可能压覆部分金矿?对烟台有多大的影响?
面对发问,相关部门从地形特点到地域辐射,从调研详勘到为城市赋能一一作出回应。
其中提到,“新建烟台国际机场,将助推烟台经济发展特别是北部沿海经济产业带的大发展,有利于打造胶东物流中心,对提高烟台城市形象起到重要作用。”
交通能级,决定城市发展程度和未来发展高度。一直以来,烟台思路清晰:陆路积极融入山东地区乃至全国铁路网,海路致力于构建陆海空联运“大通道”,空中则依托机场建设,打造空中交通要道。
2015年5月28日,一夜转场,烟台蓬莱国际机场投用。“新机场”可以满足波音747等大型飞机的起降,2.6万平方米的货站,是当时山东省内机场中规模最大。
空中黄金要道,在新机场的加持下“续航”:
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且烟台跻身全省三大干线机场行列,优化了胶东半岛的区域航空布局,不仅有利于改变烟台的交通末端地位,而且增强了烟台在全省和全国的竞争力。
从“运输枢纽”迈向“价值枢纽”,带动的是人流、物流、资金流、产业重新集聚、平衡。机场已不只是中转站,还是让“流量”变“留量”的超级场域。
“全球航空经济第一人”约翰·卡萨达曾提出“航空大都市”概念,与民航局在2017年《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提到“鼓励地方政府在业务规模较大的机场周边规划设立临空经济区”有同样的期待。
据统计,航空运量占全球运输总量不足1%,货值却占贸易总值35%以上。芯片等工业制品的全球供应链几乎全部依靠航空完成。临空经济区已成为城市引入、发展高端产业的重要支撑。
站上“风口”,这让烟台发展临空经济区势在必行。
以机场为“支点”,烟台重点发展航空物流业、高新技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三大产业,积极构建一个密切联系的临空经济区“集合体”,加快打造基础设施完善、平台功能强大、新兴产业聚集、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临空经济区,让“城市的机场”向“机场的城市”蝶变升级。
(三)
民航业界流传着一个“1:8效应”——办好一个机场,就像开启一扇大门,随之而来的人流、资金和信息,将推动地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机场的投入产出比可以高达1:8。
眼下,烟台机场二期已启用3个月,新增33个近机位、6个值机岛、72个值机柜台、32条安检通道,汇集购物、餐饮、文化体验、商务展示等多种功能,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23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0万吨的发展需求。
从莱山机场到蓬莱新机场再到二期投用,目前已与19个国家和地区、145个城市通航。不断扩容的背后,机场始终都在解决一个问题:为城市交流和产业升级插上增值“翅膀”。
国货“出海”,当下的热词。那么,义乌产的圣诞帽,如果韩国消费者在跨境电商平台下单,多久可以送达?答案是次日。
这样的速度,在烟台机场“菜鸟烟台优选仓”已实现。跨境电商集货仓库+海/空干线全链条服务的新模式,让韩国包裹实现了订单 “次日达”“隔日达”。目前,这里已“仓储”涵盖3C、美妆、服装、汽配、渔具、日用品等产品,种类数量突破4万个,2023年全年实现出口总贸易额达 2.7亿美元,累计发送全球出口包裹400万个。库内包裹75%发往韩国,25%发往世界各地。
还有挪威的三文鱼、俄罗斯的帝王蟹“飞”到烟台进行中转、分流,再“飞”往其他国家或地区。还大胆探索供应链业态新模式与上下游合作,强化与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的联动对接,开通11年的“樱桃航班”,从单一的临时包机,到现在形成以顺丰、邮政、京东为主的航空物流运输链,开创了“互联网+樱桃”的全货机鲜果电商运输新模式。
抢抓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烟台机场提升能级,推进“直通欧美、畅达日韩、连通东南亚”三大航线体系建设,拉近城市与世界的距离。
发力空港,与城市共成长的烟台机场,未来还有哪些想象?
以马来西亚为例,作为烟台重要的贸易伙伴,2023年烟台同马来西亚累计实现进出口218.5亿元。今年4月,市委副书记、市长郑德雁带队的经贸团一行抵达马来西亚,开展精准对接和“敲门”招商,不断扩大国际合作“朋友圈”。
7月29日,烟台至吉隆坡直飞航线开通,一条两城直达的空中通道为合作敞开。当日下午,中国(烟台)—马来西亚经贸合作交流活动在烟举行,共同推动在外贸、投资、文旅等方面的合作。
机场,可以是一座自带“磁力”的城,也可以是城市招商引资的“强磁场”,它的开放度是城市开放度、联通度的重要展现。当一架架飞机从烟台机场新航道上,借助航灯起航,奔跑于万亿新征程上的烟台,也将迎来新机遇、新可能、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