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新与旧之间寻找生机和希望,关键在于“突破”。在市委、市政府擘画的“一核突破”蓝图下,芝罘区以全力以赴的奔跑姿态,在城市更新布局上先行示范,在新兴产业发展上先声夺人,在城市品质提升上久久为功……芝罘,正在为这座城,为这座城市的人民绘就一幅幅万象更新的“新芝罘 更幸福”的美好画卷。
即日起,我们将通过《起势蝶变 实干“芝”声》专栏全面展现老城区如何焕发城市发展的新活力,实现精彩蝶变。

今年5月,烟台市委常委会在芝罘区城市更新指挥部召开扩大会议,专题研究部署“一核突破”全面起势和夹河·幸福新城规划建设,会议强调要全力推动“一核突破”塑成样板,为芝罘全面起势蝶变提供了新目标、新方向、新定位。

民政为民,民政爱民,民政工作始终离不开一个“民”字。今年以来,芝罘区民政局以民政品牌建设为引领,围绕品牌建设、友好型社区、慈善事业发展等方面奋力突破、加压推进,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用心善治传递城市“温度”,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以品牌建构民生福祉
提升群众幸福感
芝罘融媒记者:目前,芝罘区各项工作已形成“蝶变”之势,而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为此,芝罘区民政局取得了哪些突破呢?
芝罘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李伟:今年我们获评了“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目前已由全国民政系统评选表彰小组初审同意并完成公示流程。在民政品牌建设方面,我们创新打造了“向善罘地”慈善品牌、“老来罘”养老品牌,并承接了省民政厅首次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研究课题,协助市民政局成功争取民政部“2024年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试点。

同时,建设完成全省首家进驻政务中心的婚俗文化展厅,推动“海誓山盟·幸‘罘’相伴”婚姻品牌提档升级,参与指导社会组织打造“幸福护航”项目荣获全国女性社会组织服务妇女儿童和家庭特色项目。成功入选《全省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参与基层治理典型案例》,也是全市唯一入选的案例。
新增养老床位400张
探索现代养老“芝罘模式”
芝罘融媒记者:老有所养是民生要计,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突出,养老成为居民群众关注的焦点,为此,芝罘区民政局如何探索打造现代养老“芝罘模式”?
芝罘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李伟:立足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要求,倾力打造芝罘区养老服务发展“四个一”工作架构。

制定“一个规划”。结合上级工作要求,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制定芝罘区养老服务发展规划。打造“一个品牌”。全力打造芝罘区“老来罘”养老服务品牌,切实增强芝罘区养老工作影响力。建设“一个平台”。全力推进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目前平台运营商正在进行实体装修和平台搭建。培育“一条产业链”。围绕养老服务优质供给,引进杏罘养老院项目、九如城康养中心项目,新增养老床位400张。全力推进泰康之家、德陪康养等重点项目落地,探索打造现代养老“芝罘模式”。
创新慈善工作模式
着力打造向善罘地
芝罘融媒记者:据了解,芝罘区慈善工作在烟台市率先实现破题,创建了多项全市第一,目前,芝罘区慈善工作具体情况如何?
芝罘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李伟:今年以来,区民政局充分发挥慈善力量,以“向善罘地”品牌建设为引领,创新“1+1+N”慈善工作模式,着力打造1个慈善文化馆、1条慈善街区、N个慈善地标。

截至目前,已成功打造全市首个区级慈善组织孵化基地,向阳、幸福街道全市首批慈善镇街,慈善社区、慈善广场、慈善空间等N个慈善地标,打通了“区市—镇街—社区”三级慈善通道,实现慈善资源无限对接。

社区慈善基金设立范围首次在幸福街道实现了街道、社区两级全域覆盖,同时推动东山、向阳街道实现社区级全域覆盖。新设立社区基金49支,募集资金113万余元,争取市级扶持资金40万余元,开展社区公益慈善项目30个,惠及群众3万余人次。
今年7月,区民政局报送的《赓续传承慈善文化 培塑“品重烟台·慈善之城”》课题项目,在山东省民政厅组织的首批创新攻关任务“揭榜挂帅”评选中成功中榜。
全省政务中心内规模最大
婚姻登记亮点频现
芝罘融媒记者:今年5月,芝罘区婚姻登记处入驻新的政务服务中心,新大厅温馨浪漫,令人眼前一亮,很多新人在“婚俗展厅”拍照打卡,新大厅有哪些特色和亮点?总体情况如何?
芝罘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李伟:为更好地契合年轻人需求,提升婚姻服务体验,今年,芝罘区民政局以搬迁为契机,以全省领先、全国一流为目标,打造了全省政务中心内规模最大的婚姻登记处。

新大厅建筑面积2000余平,围绕整体设计、设备设施进行了全面升级,将时尚元素、传统文化、科技手段紧密结合,在提高业务办理效率的同时,更加契合90后、00后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

我们还首创了全省首家进驻政务中心婚登处的婚俗文化展厅,从“传承”“维新”“守正”三大板块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不仅给新人带来满满仪式感,也让新人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优秀婚俗文化的熏陶。

改善民生没有休止符,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下一步,芝罘区民政局将以“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为目标,紧抓“突破芝罘”历史性机遇,全力保障基本民生,创新社会治理,用行动诠释“双向奔赴”的民政温度。
编审:纪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