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融媒9月23日讯(记者 苗春雷 王宏伟 摄影报道)22日,天刚蒙蒙亮,福山区回里镇巨甲村北头的李家沟就亮起了灯。这里有王天勇夫妇的几十亩苹果园,他们今天的任务,是割草和剪枝。
“果农的作息和别人不一样,得趁着天凉快赶紧下地。”王天勇说。
在丰收节当天,以辛勤劳动纪念属于自己的节日,夫妻俩感觉格外亲切,干起活来也格外起劲儿。
种出好苹果,卖上好价钱
还在洗脸刷牙的空档,俩人就聊了起来。
“你的副高级职称证书发下来没有?”妻子包德梅问。
“已经发下来了。”王天勇答道。
王天勇是十里八乡有名的“苹果高手”,已通过2023年度烟台市新型职业农民副高级职称评审。这是最值得他骄傲的事情:“这可是省里权威认定的,是对咱的认可。”
“那可不?”包德梅快人快语,有职称就意味着技术更好。以剪枝为例,假如普通果农每天工钱120元,中级职称的就要180元,而副高级职称的就更贵了。
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王天勇归功于党委、政府提供的“文化粮仓”。
比如,近些年来,每到农闲时候,农广校都会组织农民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训,让大家接触农业前沿知识,而且还能跟同行交流心得,互相提高。
经过专家们的培训后,王天勇的技艺不断提高。在烟台市组织的职业技能大赛中,他获得金奖第一名,包德梅获得银奖第一名。
收拾妥当后,俩人前后脚向地里走去。王天勇边走边说,现在大家都认识到了科学种植的重要性,都想着以后有机会去“充充电”,掌握新技术。
“这不快收苹果了,大家都希望能种出好苹果,卖上好价钱。”他说道。
除草、剪枝,一天只吃两顿饭
刚露脸的太阳,发出柔和的光芒。漫山遍野的苹果树上,还挂着一串串晶莹的露珠。
打开一个果袋,大大的苹果、淡淡的果香,已经显露丰收之象。过几天苹果就要摘袋了,现在割一茬草,方便收果前浇最后一遍水。剪掉多余的树枝、树叶,有利于通风透光,便于苹果着色。
包德梅熟练地背好割草机,开始“嗡嗡”地割草。王天勇则手持剪刀,开始剪枝、剪叶。露水打湿了衣角,杂草纷飞了满身,可夫妻二人毫不在意,干得有滋有味。
从早上开始,二人倒着班地干,一直到了十点钟,总共割了二亩地。
“已经练成了铁胃,一天只吃两顿饭。”说完,包德梅就开始回屋准备“早午饭”。
下午三点,他们又来到果园,接着除草、剪枝。来到一片大树前,王天勇停下脚步,讲起了故事。
近年来,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多样,但市场上的红富士占比高达70%,品种单一、结构雷同,已经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所以,他早早就开始布局。除了保留半数红富士外,还“花了一辆小汽车的钱”,引进嫁接了一批新品种。如今,“金帅”“青香蕉”“维纳斯黄金”等新老品种都种了不少。
“很多人怀念老味道,前几天摘的老品种一斤能卖到5元,但还是供不应求。”王天勇说。
“烟台苹果前景广阔,未来可期”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夫妻二人收起手里的活。包德梅来到菜园,薅了一把青菜准备回屋做饭。
王天勇想起,今天是农民丰收节,是农民自己的节日,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庆祝的呢?想到这里,他从冰箱里拎出一条大鱼:“快收苹果了,希望能再获丰收,年年有余。”
香喷喷的饭菜端上来,夫妻二人开始吃饭。
包德梅突然想起什么,开口问道:“听说了吗,隔壁村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回乡种苹果了。”
“听说了。我还听说龙口一个学农业的小伙子也回乡了,在治理病虫害方面很有一套,给老百姓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王天勇说。
两个人你一句我一句地聊了起来。他们认为,要是搁以前,谁家大学生毕业后回村干农业,脊梁骨都要被人戳断了。这种传统思想导致青年人流向城市、农村老龄化严重。
王天勇曾经非常担忧,没有年轻人愿意回来,等这一代果农老去后,谁来装满中国的果盘子?
如今,随着国家对农业越来越重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也有了很大改观,吸引了不少大学生返乡就业。走在路上,年轻面孔越来越多。
他们有思想、有技术、有魄力,有的经营现代化苹果园,有的从事电商,还有的从事社会化服务,为苹果产业注入了新鲜血液,让夫妇二人看到了希望:“烟台苹果前景广阔,未来可期。”
夜色已浓,王天勇刷了刷当天的新闻,满意地睡下。接下来,他们还要大干几天,迎接即将到来的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