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白居易会写下那流传千古的《长恨歌》?有人认为这是他对安史之乱的深刻反思,也有人解读为他对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爱情悲剧的同情与追忆。然而,背后可能隐藏着的是白居易自己一生的遗憾与伤痛——一段未曾实现的爱情梦想。
公元782年,正值青春年华的白居易随家人避乱至安徽符离。在那里,他邂逅了一个令他一见倾心的女孩——湘灵。两人青梅竹马,情愫渐生。在一个重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湘灵大胆地赠予白居易一双鞋和一面铜镜作为定情信物,而白居易则深情地许下誓言:“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然而,这段美好情感很快遭遇了白居易家人的反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门第观念极为重要,白居易出身士族,而湘灵仅是平民之女。
为了争取这份爱情,白居易发愤图强,希望通过科举取得功名,以此来赢得家人的认可。尽管他最终考中进士,但家人仍然不肯接受湘灵。在唐代,士族通常通过做官或联姻来维持其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出身于没落望族的白居易,肩负着复兴家族的重任。因此,即便心中万分痛苦,他也只能选择割舍这段感情,与湘灵悄然告别。
他写下这样的诗句:“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舂断连理枝。”然而,这样的情感怎能轻易割舍?分别后,白居易始终难以忘怀湘灵。
在他的笔下,《长恨歌》不仅反映了唐玄宗的无奈与思念,也寄托了自己的情感。诗中的杨贵妃,就如同湘灵一样,是一位纯洁的女子,她“养在深闺人未识”,即便魂归九天,依旧痴情守候。最后,白居易为这对不幸的情侣安排了一个梦幻般的团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既是对他们爱情的祝愿,也是对自身遗憾的一种慰藉。
完成《长恨歌》的次年,白居易与同僚的妹妹杨氏结婚。然而,命运似乎不愿就此放过这段往事。公元815年,44岁的白居易被贬谪至江州,在旅途中他再度与湘灵相遇。那一刻,仿佛多年前种下的悲伤种子瞬间击中心扉。自此之后,白居易再未与湘灵相见,但他对她的思念,却如同《长恨歌》中所表达的那样,永远地留在了他的心底:“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