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掩映下的“一一·四”暴动策源地,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实物,激荡着人们渴求光明的呐喊;几十公里外的昆嵛山革命纪念馆,诉说着昆嵛山军民在危难中舍生忘死、前仆后继、顽强奋斗的感人故事。
观众在昆嵛山革命纪念馆接受教育。
站在昆嵛之巅凝思,“一一·四”暴动震撼了国民党反动派在胶东的统治,扩大了党在群众中的影响。从此,胶东人民认准共产党是翻身解放、追寻梦想的领路人。
穿行林中抚今追昔,革命志士揭竿而起,斩木为兵,战旗猎猎,鲜活的史实告诉我们: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创造神奇、书写传奇的是坚守信仰、勇于担当的昆嵛英豪和情怀家国、追逐梦想的昆嵛人民。
红色旗帜,映红了这里的山和这里的人。红色基因,铸就了这里的魂和这里的根。
山需要脊梁,人不能没有精神。当代昆嵛山人咬定青山不放松,依靠不平凡的坚守,在红色热土上孕育出生态价值不可估量的“胶东生态屏障”,努力呈现一个更加秀美、更具魅力的昆嵛山。
星火燎原的坚定信念,引领着昆嵛山人民,走过苦难,走向辉煌。
胶东,泛指山东半岛胶莱河以东地区。这里背倚大陆,三面环海,南挈江淮,北携辽沈,东北与朝鲜、韩国、日本隔海相望,向来被视为京津门户、华北钥匙,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独特的环境,造就了胶东人民独特的品格;众多的苦难,磨炼了胶东人民的斗争意志和反抗精神。
昆嵛山,胶东半岛东部屋脊,巍峨峥嵘,民间素有“脚踏黄海浪,怀揣渤海湾”之说。胶东党组织成立伊始,就把目光投向昆嵛山,1933年3月,第一届中共胶东特委在牟平北刘伶庄成立。很快,这里就成为胶东革命的中枢。
1934年8月,经中共中央北方局介绍,中共胶东特委转归代行中共山东省委职权的共青团山东省工委领导。8月15日,共青团山东省工委发出指示,认为胶东武装暴动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要求胶东特委立即组织武装暴动,并提出将特务队改称游击队。
“一一·四”暴动策源地内,胶东特委成员议事的雕塑格外引人关注。第三届中共胶东特委书记张连珠和特委其他成员在岳姑殿召开会议,坚定暴动决心,部署思想发动、组织和安排、搜集武器等工作。秘密刊物《新路》创办,刊登有关暴动的指示和宣传文章;军政训练班举办,为发动武装暴动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海阳县东部小管村参加暴动人员达20多人……
1935年11月29日暴动开始,因农历为十一月初四,史称“一一·四”暴动。不幸的是,12月5日,张连珠在文登县被国民党军和地方反动武装包围,落入敌手。12月18日,在文登城西关英勇就义,时年31岁。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铮铮铁骨,视死如归,气壮山河。
许世友将军在《我在山东十六年》中说:“这次暴动虽然遭到国民党反动军阀韩复榘的血腥镇压,但却震撼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播下了武装斗争的火种。”
从第一届中共胶东特委诞生到第三届中共胶东特委成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昆嵛山区的革命者坚定信念、百折不挠、坚持斗争、不怕牺牲,写下了胶东革命光辉的篇章。暴动失败后,于得水、王亮、刘振民、邹恒禄等率领部分幸存人员转移到昆嵛山,在牵制敌人“清剿”兵力、攻打敌人据点、震慑敌人、振奋民心、扩大党的影响、巩固和扩大昆嵛山革命根据地等方面,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20世纪40年代,烽火连天的昆嵛山区流传着这样一副对联——共产党英明领导,翻身发家,人民饱享民主幸福全赖诸公模范力;解放军英勇作战,保田建国,百姓尽尝自由快乐多靠战士英雄功。
随着胶东形势的发展和革命斗争的需要,胶东特委转移出昆嵛山,在别处重建。但昆嵛山作为中共胶东党组织的统一领导机构的诞生地,永载中国革命史册。
YMG全媒体记者 李仁 信召红 吴仁忠 武妍宇 通讯员 刘恨金 杜庆志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