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同学们,努力学习,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我们的作风……”
一踏入展厅,抗大校歌旋律起伏激荡、歌词鼓舞人心,瞬间将参观者带到那风雨如磐的胶东抗大岁月。
胶东抗大精神教育基地广场雕塑。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是一所在战火硝烟中诞生的革命红色学校。从革命圣地延安出发,穿过陕、晋、冀、鲁4省,翻越千山万水,历经艰难险阻,冲破敌人道道封锁线,行程数千公里,于1940年4月到达胶东抗日根据地,后经辗转,于1941年3月25日到达牙山根据地,开启了在胶东长达10年、栖霞近8年的艰苦办学生涯。
“认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展墙上的一幅模糊的户外上课的黑白照片还原了当时艰苦的办学条件。
“抗大从无固定课堂和训练场所,但从来也没有因此影响上课。总是走到哪里,哪里的山坡、树林、场园就是课堂。”在胶东抗大工作过6年的赵德欣曾在回忆录中追忆说,作为火线办学的抗大,区别于和平年代的任何一所大学。
因为战争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胶东抗大坚持流动办学,在战斗中学习、在学习中战斗。在办学过程中,胶东抗大参与了铁夼寺战斗、大田战斗、大泽山突围、反“扫荡”等许多著名的战役。其中,在1942年底的那次反“扫荡”中炸死了日军吉田大佐。
对此,张荣起编著的《胶东抗大调研考证文集》有着详尽的描述:“一刻钟后,骑高头大马的两个指挥官和大部队进入了雷区……只听‘轰’的一声,地雷正好在两马之间爆炸。前马的敌人后仰,后马的敌人前倾,随着突然的爆炸,日军吉田大佐见了阎王。”
栖霞的山山水水留下了胶东抗大战斗和学习的足迹。据不完全统计,胶东抗大在栖霞有100多个驻地,第一个驻地是刁崖后,在东夼村停留的时间最长。这期间,胶东抗大在胶东一共办学13期,其中有2期在大泽山革命根据地,有1期在莱阳,其他时期均在栖霞。其中,1945年至1946年秋,在栖霞古镇都村也就是牟氏庄园办学。
一次次战斗的磨砺,让抗大学员们迅速成长起来。胶东抗大在历时10年的艰苦办学岁月中,为部队和地方培养、输送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一万余名,他们为胶东根据地建设,为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
YMG全媒体记者 马全应 李江林 赵巍巍 通讯员 胡国锋 蒋言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