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万亿之城,纵论双向奔赴|五大高校为校地校企融合发展现场“支招”

烟海e家 2024-08-22 06:41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高校作为青年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科学研究的生力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无疑是一座城市创新发展的动力之源。如何让城市与大学深度融合、共建共赢,携手谱写校地、校企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21日上午举行的烟台市“万亿城市与青年人才双向奔赴”对话会上,来自山东大学、兰州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的高校领导和嘉宾各抒己见,畅谈“双向奔赴”。

“近三年,我们每年有240名左右的毕业生到烟台就业,历年招收的烟台籍学生超过200名。”对话会上,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吴臻给出了翔实的数据。近年来,山东大学与烟台市的联系愈发紧密。打造校企人才直通车,积极参加烟台市每年举办的校地企对接交流活动。“高校是青年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科学研究的主力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此次万亿城市与青年人才双向奔赴对话会活动,对政府、企业、高校人才搭建交流对接、务实合作提供了专业化平台,更将打造充满活力的人才高地。”

同样感受到烟台满满诚意的,还有兰州大学副校长、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为。“今年7月,在烟台人社局的大力支持下,兰州大学30余名硕博人才前往烟台开展就业实习,实地感受了烟台市的人文魅力和经济活力。烟台不仅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秀美的城市风光,更凭借雄厚的工业基础和齐全的产业门类,尤其是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用真金白银的十足诚意,吸引广大优秀毕业生投入到城市发展建设。”

着眼“深度融合”,王为期待不已:“通过‘人才节’,兰大与烟台市将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借助招才引智的工作站,搭建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和就业创业的平台。兰大重点实验室将积极寻求和烟台头部企业合作,双方将不断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育才选才。”

“青年的就业选择,一定程度代表了城市未来发展活力。作为土生土长的烟台人,我衷心希望清华大学和烟台的校地合作,能持续走深走实。”清华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主任张超表示。近年来,清华大学应届毕业生到烟台工作人数持续增加,去年以来,每年约有20位清华博士生到烟台进行实习实践,很多从未到过烟台、此前不了解烟台的清华学子,都纷纷表示烟台是一座“宝藏城市”。“烟台的发展,让我们对烟台的人才输送充满信心。”

“人才政策的关键,是发展性的政策。青年人最关注的,正是未来的发展空间。”张超表示。“烟台已经迈入万亿城市行列,未来一定需要更多高层次青年人才。衷心希望以此次人才节为契机,让更多青年能了解烟台、走进烟台、服务烟台。”

“去年9月,山东建筑大学与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建的产学研基地正式启用,开启了高校一流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和全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山东建筑大学副校长赵继龙表示,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需要政、企、校多方携手并肩、通力合作,精准对接人才供需,共同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赵继龙介绍,山东建筑大学在绿色建筑、绿色建造、前沿材料等领域研究成果丰硕,先后与100多家政府、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开展战略合作,主持完成世界上最重最高、国内最远建筑平移工程,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事业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和智力支持。“此前,山东建筑大学联合烟台市人社局成功举办了‘留在烟台·青春无忧——千企万岗进校园’等系列招聘活动,对毕业生就业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我们期待以‘人才节’为契机,与烟台市广大单位一道,不断拓宽合作的力度和深度,共进共赢,培养出更多更好有益于行业领域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和产业发展,都离不开人才引领和人才支撑。对此,山东中医药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张玉龙感慨颇深:“我们将与烟台市‘同题共答’,做好人才引育留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等工作。大学与城市共同发力,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深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深化医教研协同发展,努力产出更多的重大原创性和标志性成果,助力烟台医药康养事业发展。”

“希望烟台市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普惠性支持力度,为其创新创业、教育医疗、住房保障提供现实保障,让人才创业无忧,创新无忧,让人才‘留得住,过得好’。”张玉龙表示,山东中医药大学将依托中医药创新研究院、药物研究院等科研平台,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推动科技成果在烟台高质量落地,借助学校“校友工作提质年”,把在烟校友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记者 杨健 陈睿旷 实习生 孙笑涵 通讯员 马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