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黄渤海新区:数字化转型带来就业之变

黄渤海新区 2024-08-05 09:36

  随着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推进,“无人车间”“黑灯工厂”迅速增多。在烟台黄渤海新区,市级以上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已达23个、晨星工厂46个、绿色工厂65个,数字化转型初见规模。顺应时代发展,全区传统制造业劳动力也在全面转型发展。

  工厂数字化  

  人员“转型分流”

  在烟台艾迪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车间,工人点击着数控面板,机械臂灵活摆动高效运转,产品一批批从流水线产出。只需在屏幕前下达指令,机器人就可以自动开启“干活模式”。

  作为全区最早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企业,艾迪精密相关负责人曹广宇表示,眼下,一个人至少可以完成以前三个人的工作量,只需原来50%的人员就可以完全胜任工作。在黄渤海新区,这样的工厂不在少数,随着全区数字化转型逐渐从探索起步阶段转向规模化应用阶段,引发的“蝴蝶效应”逐步显现。

  “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外卖、快递、直播等蓬勃新业态,在一定程度吸收了原来的传统制造业富余工人。”黄渤海新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已近5000人,涵盖交通出行、生活服务、知识技能等领域。

  政校企联合  

  用工“精而有力”

  今年年初,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调研团队对全市28家装备制造代表企业开展多种形式调研分析发现,人才需求量大的岗位有数字化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精密制造工艺编制等8大岗位群。根据调研情况,6月份,该学院新增智能制造系和智能控制系,包含12个专业,基本涵盖了目前全市企业对数字化转型劳动力的需求。

  “毕业的学生上岗后,需具备独自处理问题的能力。”该学院智能制造系主任祁利山说,以智能制造系为例,该系培养出的学生要对智能工厂整体流水线运作有深刻认知,要会各种智能设备维修,还要具备一定设备编程知识。

  学生们经过两年的学习,培养的“接力棒”便交到了企业手上。经过黄渤海新区人社局协调,该学院已经与区内10家以上数字化转型较成熟的企业达成合作关系。到今年9月,一大批掌握着新型技能的学生将会来到智能工厂,开展一年为期200多课时的实习。

  “目前开展的这项工作叫‘精英学徒制’,部分企业内部也有职称评审资质,学生实习一年后,企业可以对学生表现进行评审,实现职称晋升。”黄渤海新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表现好的学生也可以选择留在企业正式工作,在这样的趋势下,企业如有职称评审资质,便能招到高质量劳动力。目前,艾迪精密正在积极筹备职称评审资质,这是许多同类型企业的现状,也带动了产业工人队伍朝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精准培训服务  

  打造就业“全新格局”

  潮水镇村民赵兰风之前在区内一家制造业企业务工,后因工作转型不适,便前往自贸区人才港想重新找份工作。黄渤海新区人社局就业促进处工作人员详细询问了基本情况后,推荐她到直播带货培训班上课。

  就业新格局下,黄渤海新区开展精准化就业培训,让更多劳动者有了新选择。“近期,针对城乡转移劳动力等人群,我们根据从业经验、专业类别等,聘请有资质的培训师,开展了酒店服务、家政服务、直播带货、微视频制作等培训班,进行为期40课时的免费培训。”黄渤海新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进一步扩大就业创业途径,相关部门对开展的传统技能培训也进行了进一步细分,比如开设了水煎包、水饺制作等专门培训班。

  “面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对劳动力的影响,我们将联合相关企业和高校,进一步做好就业服务工作,维护经济社会良好发展格局。”黄渤海新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编审:纪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