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打造劳动能力“智慧鉴定”新模式 在全省率先制定44项标准

烟海e家 2024-07-29 08:40

劳动能力鉴定10820次,全省排名第二;因病鉴定总量降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占比降幅均为全省最大;再次鉴定维持率达88.28%,较2022年提高14.39%,增幅全省最大……这是日前省厅发布的烟台2023年劳动能力鉴定工作成绩单。

近年来,烟台市全面深化劳动能力鉴定一件事改革,在全省率先制定出44项鉴定标准,为全省标准化建设提供了样板,在全省探索形成了劳动能力智慧鉴定的烟台模式。

网办模式办理2.1万人次鉴定

实现劳动能力鉴定标准化,是社会保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烟台坚持标准先行,抢抓全省劳动能力现场鉴定信息系统应用唯一试点城市机遇,率先开发了劳动能力鉴定业务集成平台,并加快标准化落地应用,推进鉴定业务一网办、集成办。

烟台接入省、市政务服务平台网络系统和“烟台一手通”手机APP系统,建成了全省首家集智能管理、信息运行、监督检查、风险防控、鉴定服务“五位一体”的劳动能力鉴定智慧平台。截至目前,烟台市通过网办模式受理的劳动能力鉴定申请累计达2.1万人次,累计现场线上鉴定1.2万人次。全力打造劳鉴网办服务标准化省市两级试点项目,完成了《劳动能力鉴定服务规范》等44项标准草案,打造劳鉴全流程标准化范本。加快标准化落地应用,建成文登整骨烟台医院、烟台山医院、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等3家现场鉴定标准化样板基地,龙口、莱阳、海阳、招远、牟平等5家标准化基地,全市鉴定业务实现“受理同步、办事同标、服务同质”。

我市打通层级、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推进区市与市本级业务协同、资源共享,建成现场查体系统、劳动能力鉴定系统、社保系统等多个系统间的数据共享渠道,与医保、卫健等部门数据互通,形成多场景、多领域、全周期管理的数据库,保障实时获取100多项数据信息,做到网上申报、现场鉴定、后台审核等全流程信息化办公。

鉴定专家随机抽取确保公正性

为了打造“清廉鉴定”品牌,烟台构建起从专家抽选到结论出具的全链条风险防控体系。

在打造规范化专业化专家队伍上,明确鉴定专家按流程选聘、异地使用,实现“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建立业务培训、考评管理制度,定期开展全员轮训,力争与省鉴定专家把握尺度保持一致。今年,对398名专家颁发了聘书,与4名常驻专家签订了协议。建立监督检查机制,邀请具有两代表一委员身份的鉴定专家、市纪委、局纪检等介入,进一步丰富纪检督查、业务督导、第三方评估、群众监督等多种监督方式,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全力打造“清廉鉴定”品牌。

我市全面梳理劳动能力鉴定工作流程环节、风险点位、内控规则等,切实做到以标准促规范、以规范保安全。将法律文书、程序规范、内控规则等模块,嵌入劳动能力鉴定系统,实时核验,形成全流程、全场域、可追溯的管控闭环。针对鉴定专家抽选,实行线上随机抽取模式,根据科别设置,自动盲抽盲选,鉴定过程全程录像备查。针对鉴定结论出具,实行线上“五级审核制度”,增强鉴定结论的威信力和公正性。

全程网办率达95%以上

烟台聚力推进社保经办数字化转型,打造便民化、人性化、精准化服务阵地,实现鉴定业务全程网办率达95%以上。

调整优化申请受理、审核录入、鉴定组织、结论送达等业务环节,变“繁杂申请”为简单录入、信息确认,打造集网端、掌端、自助端于一体的多元化“无窗口”模式,压缩后台时限、30日内出具结论,提供线上24小时“不打烊”服务,实现鉴定办理即申即审、“零跑腿”。

我市推行“无证明”办理,针对年龄偏大、危重病患者、行动不便等特殊群体,开辟快办“绿色通道”,推行帮办代办、上门服务、远程视频等便捷化、适老化服务,让不便群众足不出户即可参加鉴定,尽早享受社保待遇。每年,全市提供上门服务50人次左右,提供远程视频鉴定30人次左右。

记者 张孙小娱 通讯员 孙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