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意潮汐表、户外要防蜱......烟台市6月健康提示来啦!

烟海e家 2024-06-11 18:25

烟台融媒6月11日讯(记者 张苹 通讯员 王朝霞 曾颖雪)进入6月,我市气温不断升高,针对夏季健康防护,市疾控中心陆续发布提示,提醒市民谨防乙脑、手足口等疾病的流行,海边游玩、户外活动也要注意安全。

发病急、传播迅速,手足口病将进入高发期

夏季到来,气温越来越高,“恼人”的手足口病即将迎来高峰期。市疾控中心温馨提醒,家长们要多关注孩子,做好宝宝们的日常防护,避免感染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主要是柯萨奇病毒A16和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近年来柯萨奇病毒A6和A10也有增多趋势。多发于学龄前儿童,5岁以内发病率最高。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夏季高发,目前我市即将进入流行期。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接触到被病毒污染的毛巾、手绢、玩具、食具、奶具等就有可能引起感染,也可以通过饮用或食用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感染,呼吸道飞沫传播也是病毒经常使用的“交通工具”。在流动人群密集、卫生设施较差的地方,是手足口病喜欢“光顾”的场所。手足口病属于自限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的皮疹,可伴有咳嗽、流涕。大部分患儿临床症状较轻,部分患儿有可能并发心肌炎、脑炎、无菌性脑膜炎,甚至危及生命。

预防手足口病,用好“十五字方针”很关键,也就是“洗净手、勤通风、喝开水、吃熟食、晒衣被”。具体来说,家长平时要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勤洗手、勤洗澡、勤换衣服等;做好环境、食品卫生和家庭成员个人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尽量不带婴幼儿去人群密集场所;托幼机构、小学等极易造成手足口病的聚集暴发的单位,严格做好晨午检,切实落实因病缺勤登记和追踪工作;保持公共场所良好通风;玩具、餐饮具、门把手、桌面等日常使用和接触的物体严格消毒;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一旦发现可疑患儿,应立即通知家长带孩子去正规医疗机构接受正规诊治。针对EV71型肠道病毒感染的疫苗已经上市,可以有效的预防由EV71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家长可根据情况就近咨询接种。

蚊虫逐渐增多,注意预防乙脑

随着夏季的来临,蚊虫逐渐增多,乙脑(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防治工作也愈发重要。乙脑,又称日本脑炎,是由乙脑病毒经蚊虫叮咬传播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多见于夏秋季节(7-10月),潜伏期多为10~14天。乙脑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与许多动物(如猪、牛、马、羊、禽类、蝙蝠等)都可成为本病的传染源,猪是乙脑病毒的主要扩增宿主,蚊子是乙脑的传播媒介。乙脑主要表现为起病急、高热、头痛、恶心、呕吐、惊厥、意识障碍、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等症状与体征,病死率高达5%- 30%。幸存者中也有很多留有记忆缺陷、瘫痪、智力障碍、失语、癫痫等严重后遗症。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

减少蚊虫的滋生和叮咬是预防乙脑的关键。保持室内外环境清洁,及时清理积水,避免蚊虫滋生。使用蚊帐、蚊香、驱蚊液等防蚊用品,减少蚊虫叮咬。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加强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有助于抵抗乙脑病毒的侵袭。而疫苗接种是避免乙脑病毒的感染发病造成严重后果的最直接、最科学、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对适龄人群接种乙脑疫苗(JEV)。乙脑疫苗可以分为乙脑减毒活疫苗和乙脑灭活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接种对象为8月龄以上儿童,接种2剂,8月龄、2岁各1剂。乙脑灭活疫苗接种对象为6月龄-10周岁儿童和由非疫区进入疫区的儿童和成人。以下几种情况不宜接种乙脑疫苗:曾有过乙脑疫苗过敏反应,包括对疫苗的辅料成分过敏的;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或正在进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禁止接种乙脑减毒活疫苗;有惊厥史、脑病、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的。

海边游玩时要留意潮汐表,避免在涨潮时靠近海岸线

夏日炎炎,海边游玩成为了许多人的首选。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及游客,游玩时注意海浪和潮汐。海浪和潮汐是海边最具魅力的元素之一,但也给游玩的人们带来危险。请留意潮汐表,避免在涨潮时靠近海岸线,尤其是在岩石附近。遇到大浪时,不要贸然靠近,以免发生意外。学会游泳和救生,如果计划在海中游泳,请确保自己具备基本的游泳能力。同时,向海边工作人员了解救生设备的位置和使用方法,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求助。

海边阳光强烈,务必做好防晒措施,如涂抹防晒霜、戴帽子和太阳镜,以保护皮肤和眼睛免受紫外线伤害。记得定时补充水分,以防中暑。此外,注意海洋生物和海滩警告标志。海洋中存在各种生物,有些可能对人类构成威胁。避免触摸或靠近海藻、珊瑚和水母等可能带有刺激性或有毒的生物;海滩上设有各种警告标志,如禁止游泳、危险区域等。请务必遵守这些标志,以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在海边活动时,请与家人或朋友保持联系,分享您的位置信息,确保在需要时能够及时获得帮助。

户外活动要防蜱虫,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虫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该病通过蜱虫叮咬和接触患者血液和血性分泌物使人感染。该病的潜伏期可能为1~2周。一般急性疾病,以发热、消化道症状、血小板减少、白细胞降低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等。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危重病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患者容易死亡。

生活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的居民,平时要注意清理和杀灭家居环境中游离的蜱和饲养家畜身上附着的蜱。避免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做好个人防护,如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外出旅游时,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用杀虫剂浸泡或喷洒。不要用手直接挤破在人体、动物体附着的蜱,一旦发现被蜱虫叮咬,切不可生拉硬拽,如不能及时就医,可以找一把尖头镊子,尽可能靠近皮肤夹住它的口器,然后将它垂直向上拔出来,不要左右摇动,以免口器断裂。拔出蜱后,用酒精或者肥皂水清洗伤口和手。不是被蜱虫叮咬,就一定会患病,这与蜱虫是否携带病毒和个体身体素质有关。一旦出现疑似症状或体征,一定要尽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做到疾病早发现早治疗和正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