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市探索党建服务联盟新模式 构建产兴民富乡村振兴新格局

梨乡莱阳 2024-06-04 08:59

  去年以来,莱阳市积极探索党建服务联盟新模式,在山前店镇成立莱阳首家党建服务联盟,打破区域界限、层级壁垒,建立“政校企”合作交流、共促乡村振兴的桥梁纽带,通过“政府搭台+高校参与+企业联动+群众参与”的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一、聚集要素,捆绑资源激活“新潜质”。构建协同机制,凝聚引领合力。依托党建服务联盟,开展“品牌联创、组织联建、资源联享、活动联办”四项行动,吸收政、校、企、银等多个领域联盟服务单位13家,打造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全方位保障联盟有序运转和群众需求。截至目前,开展各类服务活动100余次,帮助解决资金、政策等多方面问题30余个,培训各类涉农人才200余人次,提供技术指导、农资服务1700余次。汇聚多元资源,构筑强大引擎。发挥驻村第一书记作用,搭建“山前人家会客厅”、“青春助农电商培训基地”等功能点位,打造烟台级工友创业园2处,争取各类资金800余万元、创新创业项目12个。强化校地合作,推动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设立“乡村振兴工作站”,联合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建立“产学研实践基地”,引导莱阳卫校建成“志愿服务基地”,开展现场教学、送医下乡等活动100余场次。创新服务阵地,拉近干群关系。聘请青岛农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青岛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及第三方设计公司,采用“艺术赋能”、“技术赋能”方式,打造占地400平方米的“莓好小镇”服务中心,拉近服务群众距离。截至目前,已梳理建立便民服务事项38个,下沉公共场所卫生许可等10余项公共服务事项,开展“帮办代办”事项2800余人次。

  二、产业引领,有效激发共富“新动能”。跨村联建,抱团共富。统筹区域产业布局,推动产业资源有机结合、相互联动,整合联建村庄草莓、蓝莓产业资源,连片发展、集中打造,建成覆盖7个村庄的“莓好小镇”党建融合发展示范区,涵盖5000平方米的数字草莓育苗研发中心、各类大棚300余个占地56亩的“共富创业示范园”,吸纳联建村庄剩余劳动力“家门口”就业2000余人,带动联建村村均增收3万元。产业联兴,打通链条。组建党委领办合作社联合社,整合5个村庄近5000亩秋月梨建成生态示范基地,注册“山前秋月”品牌,配套青贮饲料、肉牛养殖两大基地,构筑高端、生态、循环全产业链条。实行“总-分-总”运营模式,由联合社统一标准,群众各自管理,打包统一销售,推动产业集聚升级,实现“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促进群众亩均增收2500余元,村庄集体增收60余万元。数字联享,科技赋能。依托烟台农村综改试验区、东岔河“莓好小镇”等优质项目赋能,汇聚“数字山前”、基层综合业务数据等平台数据,配套物联网数字化管理系统和智慧农业终端,实现对育苗环境的智能化控制,生产者劳动强度降低40%左右,相关经验做法被省大数据局采纳。

  三、引育人才,培养振兴发展“新青年”。浓厚乡情,加强在外人才回引。莱阳团市委、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等联盟单位结合每年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寄送“乡贤家书”320余封,发布“致山前店籍在外老乡的一封信”5次,召开“山前归雁”恳谈会7次,以亲情作为纽带,打好“乡情牌”,先后回引30余名本土人才成为“新农人”,培育“山东省乡村好青年”2名、“齐鲁乡村之星”1名。群策群力,抓好人才内部培育。发挥人才关键作用,组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智囊团”,定期开展联席会议和交流研讨,组织农村党组织带头人培训31次,举办乡村人才振兴培训班4期,推动乡村“带头人”成为乡村振兴“明白人”。因才施策,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制定个性化政策和服务措施,选拔年轻干部打造创新型团队,激发年轻干部创新创造活力。去年以来,选派机关年轻干部进驻南张夼村担任文旅工作指导员,完成村歌《我的家乡南张夼》创作和“碧水田园”景区提档升级,歌曲累计播放转发10万余次,赢得广大市民游客的喜爱。

  编审: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