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营子里也有个“所城”

烟海e家 2024-05-26 12:30

  山东沿海一带,在明朝初年就开始构筑军事要塞。从海防军事设施来看,分为卫、所、寨、司四级结构。“卫”是最高级别的军事单位,建有城池,驻有重兵,兵民一体,由军事长官统一指挥。“所”是次一级的军事单位,分布在沿海要害之地。

  在蓬莱城东约15公里处的海滨,有一座建于明洪武九年(1376)的军事备御百户所——营子里,人们又习惯称其“营子里所城”。

蓬莱营子里村资料图

  该城依地形而建,整个城寨为平面正方形,周围一百八十丈,高二丈五尺,阔一丈三尺。城墙外砌石内填土,南北长五十余丈,东西宽四十余丈。设南门楼一座,城楼三间一檐。东城墙设铜炮两尊,北城墙建龙王庙。护城河呈马蹄形,宽一丈,深五尺,设吊桥一座。南门外设校场和深水井。城东北、西北高处设烽火台两座,高7米,昼烟夜火为敌情联络信号。

  城内中部立百户所旗杆,东侧建有关帝庙,庙后另有玄坛庙和土地庙。西侧建有百户所指挥中心和兵营、仓库、膳房等。城门东侧有火神庙,城西南有山神庙。整个城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隶属登州卫中右千户所管辖,设百户3员,领守城军余(军余是没有取得正式军籍的士兵)30名、首墩军余15名。

  百户所下设里,每里一百二十户,设里正一人,每十户设甲一人。每里适龄男子平时参加各业生产和操练军事,临战时,由登州卫和千户所调动征战。

  按明军建制规定,小旗(军阶)和士官都是终身制军人,生活所需由官府供给,实行世袭制和父子相继制。明初时,服役者都来自南方各地,士官可携带配偶,由官府发给路费,就地安置垦田和繁衍生息。

  随着明朝卫所制度的废止,清朝顺治年间,百户所改为行政管理区建制。其体制为州府管理县,县管理乡都里,乡都里管里。营子里便成为乡都里所在地。继明行政建制,一百二十户设里,设里正一人,每十户设甲一人,管理户口治安、兵役登记、田塘山地、畜牧水产等,乡都里每十年造册一次,上报州县。

  史载,当时营子里周围各村(里)已先后建立,村庄都是以姓氏命名,而唯独营子里却不能以姓氏命名,因为这个百户所当年留驻的马、朱、王、武、孙、张六个姓氏,以哪个姓氏命名均不妥,故遵照历史百户所兵营的“营子”为首,乡都里的“里”字为尾,便形成了“营子里”这个村名。

  据考,营子里村的居民,基本都是当年戍守所城军户的后代。

  明洪武和永乐年间,明军两次调动和随军移民大迁徙,山东沿海各千户所和百户所的士官移民大多都来自云南、小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相传,营子里的占山户为曹、周二姓,后绝户。其次为马、朱二姓,再次王、武、孙、张四姓迁入。而今,村中已有马、朱、王、武、孙、张、陈、李、闫、葛等十几姓,是一个姓氏繁杂的小村庄,各姓都来自不同地区,都有自己的族谱。

  虽然当年营子里的居民来自不同的地方,但都很快地入乡随俗,举凡生活习惯、岁时节令、农耕渔猎、衣食住行等,都和当地融和到了一起。连一些民间娱乐活动也和当地一般无二,如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鼓乐队、大杆号等。

  他们还和当地渔民一样,每年都举行欢腾隆重的渔灯节。

  每年正月十三至十四,渔民们都要按照辈分列队,腰系红带,敲锣打鼓,鞭炮齐鸣,载歌载舞,盛装来到龙王庙和海滩上举行祭祀活动。届时,渔船装扮一新,桅杆上挂着大红灯笼,船头上摆上猪头、鱼虾、饽饽、酒菜等供品,渔民们祭海祭船,向龙王和海神娘娘虔诚进香、叩拜,祈盼出海平安和渔业丰收。活动从白天开始,一直到深夜,场面十分隆重。(蔡玉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