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东玲与患者在一起
烟海e家5月10日讯(通讯员 丛冰)“别看我们护士长性格开朗直爽,一副大大咧咧的样子,其实她的心思很细腻,照顾患者时总能面面俱到。”近日,记者走进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医疗七科,谈起护士长于东玲,“耐心、细心、有责任心”是大家对她的一致评价。
从小热爱医学专业的于东玲如愿学习护理专业,1995年,于东玲被分配到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成为了一名精神科护士,从最开始的惶恐顾虑到现在的游刃有余,于东玲一干就是29年,她用爱心和朴实得到患者及家属的信赖认可。
照顾饮食起居面面俱到,是护士更是患者的亲人
“不吃晚饭了吗?是不是下午零食吃多了?”“这两天降温了,要多穿点别感冒了”……医疗七科病房内,于东玲边巡视边嘱咐患者。
“每个患者都是父母、是孩子,我们需要有同理心,把患者当成自己的家人。”于东玲说,“除了给患者进行专业的康复治疗外,护士们还要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给患者理发、修剪指甲,教患者穿衣、叠被子,给患者喂饭、喂药,为患者处理个人卫生……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今年年初,一名30多岁的女性患者因精神分裂症住院治疗。一天,于东玲巡视病房时看到这名患者正蹲在地上捡别人不要的坏苹果吃,于东玲顿时心疼不已,鼻头一酸。“3个多月了,她的家人一次都没来看过她,把医生的联系方式都拉黑了,看见她捡坏东西吃,我心里真不是滋味。”于是,之后的日子里,于东玲经常从家里拿来好吃的水果和零食送给这名患者。
于东玲用心对待患者,患者也以真心回报她。一次,于东玲出门买菜,摊主阿姨非要再塞给她一袋不要钱的花生,并说:“你们上班都不容易,多吃点。”于东玲正疑惑间,摊主阿姨摘下口罩:“护士长,你不认识我了?”于东玲这才看清,原来是在医疗七科治愈出院的她的一位患者。于东玲当然不会白要人家的东西,但事后,她还是非常开心地将这次见面分享给科里的同事。于东玲说,这么久了她(患者)还认得我,我觉得特别感动,这也算是“双向奔赴”吧。
以细致的观察力和高度的责任心,守护患者安全
“一到开饭时间,我们就像上了‘战场’一样。”在被问到一天中什么时候最紧张时,于东玲说。
于东玲所在的医疗七科目前有104名患者,且有基础病的老年患者居多,因药物影响和患者自身因素,病房经常会有噎食高风险的患者。护士们不仅要喂不能自主进食的患者吃饭,还要仔细观察其余患者进餐,同时照顾这么多人,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每当患者吃饭的时候,于东玲和科里的医护人员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说是“上战场”也不为过。
一次,患者集体用餐时,一名老年患者突然停住不动,用手指着喉咙,说不出话,表情痛苦。于东玲快速判断出患者可能发生了噎食,立即让患者张嘴,伸手抠取其口中的食物,再次观察患者时,发现患者症状并未改善,并开始面色苍白,于东玲随即迅速对该患者实施海姆立克急救法,两个循环后,患者终于吐出一个小饭团,转危为安。
想要守护患者的安全,除了细致的观察力,还需要高度的责任心。2022年初秋的一个凌晨,于东玲突然接到夜班护士电话,称怀疑一名患者阑尾炎发作。于东玲第一时间赶到病房,并随120急救车与病房医生一起陪同患者急诊,她为患者垫付了医药费、检查费,并全程陪护,直至2小时后患者家属从外地赶来完成交接后,她才放心离开。
“精神疾病患者存在各类精神症状,发病期没有自知力,甚至连最基本的生理需要也表述不清,就像照顾‘大孩子’一样,这就需要我们有耐心、爱心,更要有细致的观察力和高度的责任心。”于东玲说。
29年的除夕都在病房度过,最亏欠的是家人
“我能在岗位上安心工作,离不开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说起家人,于东玲感到十分亏欠。“因为上班永远都需要最好的状态,我把脾气都给了家人。”
于东玲在家的时间,也大多用来学习业务知识。“有段时间我为了提高操作技能,每天在家练习心肺复苏,没想到上四年级的儿子耳濡目染也学会了,在一次学校组织的心肺复苏比赛中,儿子标准娴熟的操作还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夸赞。”于东玲笑着说。
工作29年来,于东玲没有一个除夕休班在家,都是在病房跟患者一起度过的。“我们春节也需要值班,我想着让离家远的护士能回家过年,所以主动安排自己值班。”于东玲说。
采访过程中,于东玲的开朗乐观和爽朗的笑容感染了每一个人。当记者问到做一名精神科护士后悔吗?于东玲的回答是:“不后悔,这个工作特别需要粗中有细,我就适合这种工作。如果重来一次,我还会选择做一名精神科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