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7月,京剧表演艺术大师荀慧生率北京荀慧生京剧团(以下简称“荀剧团”)来烟台,在胜利剧场登台演出,给烟台送来了荀派艺术的“大餐”。广大观众欣赏到精彩的京剧表演,得到了极大的艺术享受。笔者据资料将荀剧团的演出盛况和荀慧生先生在烟台授戏的过程细写出来,以飨读者。
阵容强大名角荟萃
1962年7月初,荀慧生率领北京荀慧生京剧团巡回演出来到烟台。剧团中名角荟萃,阵容十分强大。
当时操琴的是著名琴师郎富润,他为荀慧生操琴多年。演员有的是北京戏曲学校1959年毕业后参加荀慧生京剧团,有的是荀慧生收的学生。孙毓敏(旦角)是荀的亲传弟子,荀派的传承人之一。席裕身(净)、凯庆泉(净)、黄文俊(老生)、刘永贵(净)、沈宝瑞(武生)等都已在荀剧团参加演出三年多了,已很有名声。加上荀慧生的女儿荀令莱(旦),剧团中老中青演员齐整,艺术水平之高、阵容之强大,是当时名响全国的最优秀京剧艺术团体之一。
北京荀慧生京剧团在烟台的首场演出于1962年7月7日晚在胜利剧场开锣。

首演剧目是《白蛇传》,参加演出的有孙毓敏、赵慧英、别永德、赵炳啸、杨秀香、席裕身、凯庆泉、沈宝瑞、冯玉增等演员,展现出荀剧团的整体艺术水平。首场演出好评如潮。8日晚场的剧目是《辛安驿》和《挑滑车》,9日晚是《红娘》和《钟馗嫁妹》,10日晚是《元宵迷》,11日晚是《三岔口》和《卓文君》,12日晚剧目《寇准罢宴》和《荀灌娘》。这六天的剧目除《白蛇传》《三岔口》和《寇准罢宴》这三出戏之外,其他都是荀慧生先生亲自传授的剧目。尤其《辛安驿》这出戏,是荀慧生先生1926年由河北梆子改编成京剧的。他于1961年10月重新对这出戏进行了改编。
新改编的京剧《辛安驿》大意是,明朝,赵美蓉和赵雁蓉的父亲被严嵩所害,雁蓉改男装冒其兄赵景龙之名和姐姐美蓉逃出,至辛安驿宿店。店主周凤英的父亲也曾在朝为官,同样遭奸臣严嵩诬陷。周凤英此时也是女扮男装,并且有一身好武艺,与女扮男装也有真功夫的赵雁蓉打了个平手。周凤英见雁蓉很英俊,便强迫成亲,洞房之夜露出本来面目,始知是一场误会。适逢雁蓉之兄赵景龙寻两个妹妹也来到新安驿,后赵景龙与周凤英成婚。
这出戏是一场喜剧,剧中的人物、语言都富有强烈的喜剧色彩。剧中人物赵雁蓉本是旦行,却又要旦戏生唱。周凤英也是旦行戏,可又要前旦再后旦,中间演花脸。甚至有些戏要两种行当表演交错使用,所以戏是很难唱的。但是在荀慧生先生的亲自教导下,李薇华饰演的周凤英表现出一个娇憨妩媚的十九岁江湖女儿的生动艺术形象。孙毓敏饰演赵雁蓉,塑造出大方、爽朗、内心丰满的人物形象。她们表演得细腻入微,特别是洞房中,周凤英催促赵雁蓉就寝时,拿出纸卷成条,刺其鼻孔,让其发痒。这是取之生活的细节,表演得惟妙惟肖,展现出周凤英娇憨的小儿女情态。当时的《烟台大众》报上说《辛安驿》的演出是“荀派艺术新枝荣”,荀派艺术后继有人。青年演员李薇华和孙毓敏的表演艺术水平得到了烟台广大观众的赞誉。
闪亮登场光彩照人
自同年7月13日开始,京剧表演艺术大师荀慧生在烟台胜利剧场闪亮登场。首场演出为《红娘》,14日《诓妻嫁妹》(即《勘玉钏》),15日《金玉奴》,16日又演《红娘》,17日《花田八错》,18日再演《红娘》。六天六场演出,场场爆满,让戏迷们过足了瘾。烟台街头巷尾,大家皆议荀慧生的演出。

在六天六场剧目中,荀慧生先生饰演着不同的角色,表现出不同的人物形象。《诓姐嫁妹》中先饰温柔娴静的大家闺秀俞素秋,后饰活泼爽朗的小家碧玉韩玉姐,《金玉奴》饰金玉奴,《花田八错》饰春兰。他塑造的许多少女、少妇的艺术形象,娇雅妩媚、清秀俊美,风格各异。
最值得一说的是六场中有三场出演《红娘》。可见广大观众对《红娘》的喜爱程度有多么高!《红娘》是荀慧生先生1936年10月22日在北京首次演出的,一炮打响,获得了极大的好评,是荀慧生先生最优秀的代表作之一。在这出戏里荀慧生饰演红娘,表现出一个少女正义、聪慧、善良、机灵、活泼的性格。此时在烟台登台演出的荀慧生先生已经六十二岁了,他以饱满的热情、精湛的技艺把一个妙龄少女演得形象逼真、惟妙惟肖。特别是柔媚委婉、圆润和谐的唱腔,真是悦耳动听。他的那段反四平调的唱腔“小姐呀小姐你多风采,君瑞呀君瑞你大雅才。风流不用千金买,月移花影玉人来……”观众听得是如醉如痴,掌声如雷。

荀慧生在烟台胜利剧场演出结束时,观众为了看到荀慧生卸妆后的真容,在剧场外围得水泄不通。荀慧生走出剧场,观众主动让开通路。他边走边向观众微笑着招手致意,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快要秃顶的六十多岁的老头儿,在舞台上饰演的可是妙龄少女哎!大家纷纷赞叹:真是大艺术家啊!
1962年7月18日,北京荀慧生京剧团在烟台的演出圆满闭幕。北京荀慧生京剧团和荀慧生本人登报说:“我此次来烟,承党政领导热情关怀,艺术节同志的大力支持,并蒙广大观众爱护,得以胜利完成演出任务。特致以谢意。”但荀慧生先生没有离开,仍留在烟台受邀教戏。
看演出作演艺报告
荀慧生率团在7月初到烟台后,当时的烟台专区党政领导非常重视,决定由当时烟台专区京剧团、烟台市京剧团的演员配合演出,并从各县市京剧团调来主要旦角演员,向荀慧生学习荀派艺术。参加学习的有烟台专区京剧团刘俊茹、叶慧玲,烟台市京剧团花月兰、李美云,文登京剧团田艳春,蓬莱京剧团张枫秋,荣成京剧团陈剑苹,莱阳京剧团赵慧雯,海阳京剧团蒋艳霞,即墨京剧团演员宋丽燕。她们边配合演出边学习,并在学习后向荀慧生先生作汇报演出。当时的广告是“烟台专区参加学习主要演员联合演出——向荀慧生先生汇报”。
汇报演出自7月19日在胜利剧场开始。首场演出两个剧目,一是《悦来店》,主演是海阳京剧团演员蒋艳霞,二是《勘玉钏》,主演是即墨的宋丽燕和莱阳的赵慧雯。7月20日和21日共演两个剧目,《辛安驿》主演是荣成的陈剑苹,《红楼二尤》主演是烟台专区京剧团的刘俊茹、叶慧玲。7月22日演出两个剧目,《女起解》主演是文登的田艳春,《红娘》主演是烟台市京剧团的花月兰和李美云。7月23日剧目是《霍小玉》,主演是蓬莱的张枫秋。7月24日演出的是吕剧,共三个剧目,《王小赶脚》和《太白闹朝》主演是烟台市吕剧团的王英珠、景德琳、于庆昌和徐素云,第三个剧目《武家坡》由烟台戏校三年级学生演出。7月25日的剧目是《虹霓关》和《王定保借当》,前剧由戏校三年级学生出演,后剧由烟台专区吕剧团王莜梅和杨芳太主演。7月26日演出的剧目是吕剧《西厢记》,由烟台专区吕剧团王莜梅、冯宝华和贾淑华主演。这些演出,荀慧生先生和荀剧团的演员皆到场观看。
荀慧生先生于1962年8月13日在大众剧场向烟台二百多名戏剧文化工作者作了关于表演艺术的报告。他结合在烟台所看到的京剧、吕剧、话剧等,对烟台剧团演员的演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也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对话剧《秋海棠》,他说:“这个剧主题很好,演得也很好,看后很过瘾。但是秋海棠这个人物剧本里刻画得不够深刻。”他建议:“演员要演剧中人,不要演演员。”对吕剧,荀先生说:“吕剧实在可爱,看过移植的剧目《西厢记》《十三妹》等,几位女演员都很会刻画人物性格,但是还要找吕剧的唱法,移植剧目不要生搬硬套,仍然要是家乡的东西。”在谈到京剧时,他谈了自己重要的观点:“演人物别演行当,演人别演戏。”谈到表演技艺时,他说:“要结合生活,大胆突出,要美。”他结合红娘、十三妹等人物性格,指出要研究各式各样的妇女心理,揣摩透了,才能向观众交代出来。接着,他还讲了表演的身段动作、念白、眼神的运用、出场亮相等技艺,并把自己的外衣脱下,边讲边表演,做出一个美的正确的姿势,再做一个丑的、不正确的姿势,引出在场听众一阵又一阵的笑声和掌声。最后,他嘱咐同行们:“学习流派,千万不要死学。要结合自己的条件,善于扬长补短。”
亲自教戏倾情传授
荀慧生先生圆满完成演出任务后,在烟台受邀教荀派戏《辛安驿》。教戏从7月26日上午开始,由荀慧生的女儿荀令莱、琴师郎富润和荀剧团的老演员陈喜兴、朱斌仙、沈曼华等几位,分别帮助荀先生进行讲戏、说唱腔、排身段、走场子等工作。在7月29日这一天上午,荀先生冒着雨前来指点响排(响排是行话,就是全乐队,但演员不化妆)。参加《辛安驿》响排的主角是青年演员李美云和陈剑苹,以及其他十几名演员,大家都积极努力,学得很到位。荀先生边看边不住地点头称赞,同时也不时地起来给大家纠正唱腔和动作。

当时的《烟台大众》报上关于荀慧生教戏的图片报道
戏中“真旦角”和“假小生”有一场“对枪比武”的戏。剧情是,绝不能真的拼个你死我活。旦角要抽空挑逗她所心爱的“公子”,用手去拧“假小生”的脸,叫做“拔萝卜”。“亮相”的时候,彼此表演时的站位必须适合这个动作。可是学戏的演员李美云和陈剑苹,每次总离得较远。这样,每当“拔萝卜”必须探着身子去够。这一够,姿势就不美了。荀先生立刻把李美云手中的“枪杆”接过来,手把手地示范表演,告诉她们注意脚下步子的快慢和所站的位置,直到满意为止。
荀慧生先生对艺术一向认真负责,排起戏来总是既全面又具体。对在场上的每个演员的动作,他都一一负责指导,就连锣鼓场面也不例外。
7月30日上午是《辛安驿》的彩排。荀先生提前到场,他满脸笑容,热情甚高。几位帮教的老先生也都十分高兴,全部到位。这天,饰演周凤英母亲的演员柳华轩突然病倒,不能上场彩排。荀剧团演员朱斌仙老先生立刻扮戏上台,帮助完成了彩排任务。
彩排后,荀慧生先生针对演员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从演出时要注意的动作、眼神和手势,到“洞房”一场中的“身段”要尽量用面目表情而不要过多地用嘴型去表现,以达到合理和美观的目的,如此种种,细致入微。最后,他对大家说:“这出戏达到了登台演出的条件。”在荀慧生先生的亲自教授下,荀派《辛安驿》这株艺术之花在烟台盛开了。
荀慧生先生率团来烟台,完成演出任务后,本计划一边避暑一边整理他的表演艺术,可他不辞劳苦,倾心教戏,传授艺术,为烟台戏剧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荀慧生原籍河北省东光县,艺名“白牡丹”,别号“留香馆主”。他是中国京剧“四大名旦”之一,同时也是京剧“荀派”创始人。出生于光绪二十五年腊月初五(1900年1月5日),在“文革”中遭到批斗,1968年12月26日逝世,终年68岁。(姜振友)
参考资料:
1.《京剧大观》北京出版社编
2.《中国戏剧大师回忆录》梅兰芳、马连良、程砚秋等著
3.《京剧长谈》中国戏剧出版社 李洪春著
4.《京剧老照片》第二辑学苑出版社 子舆编
5.《烟台大众》报1962年7月14日、8月4日、8月18日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