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到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
烟台融媒4月16日讯(记者 徐睿 通讯员 王晓阳 刘菲 摄影报道)人间四月天,春耕农事忙。春风劲吹,莱山大地进入春耕好时节,田间地头一派忙碌景象。在春天播下种子、辛勤耕耘,丰收必定如期到来。在万象“耕”新中,莱山区聚焦助力农业产业升级,充分利用农技赋能“新”元素,为春耕备耕注入强大动能。
眼下,莱山区解甲庄街道南水桃林村酥梨进入了盛花期,洁白淡雅的酥梨花开满枝头,犹如雪海琼涛,给种植基地带来了春的气息和丰收的希望。
怎样才能增产?必须从技术攻关入手。
在梨花授粉的关键时期,为解决酥梨人工授粉、主要虫害防治、产量低且不稳定的问题,莱山区邀请山东农业大学陈学森教授开展梨园管理培训,将科技送到田间地头。
“梨花花期短,一旦错过最佳授粉时间,会对早酥梨的产量产生影响。这两天的气温比较高,人工授粉可以更好地提高酥梨的品质和坐果率,为增产增收打下良好的基础。”陈学森教授正在向种植户讲解酥梨的授粉技巧。“山农酥梨、烟富苹果,陈教授团队的一批育种成果和种植技术在莱山示范推广,为我们乡村振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来源。”莱山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
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科技特派员带着种植户干,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在解甲庄街道南水桃林村、院格庄街道崖前村等地,莱山区科技特派员们深入田间地头,围绕樱桃、梨、苹果等主导产业,手把手培训、面对面指导,将农业实用科技服务的“及时雨”送到种植户的“一亩三分地”里。
自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以来,莱山区建立“现场考察+结对指导”的讲解方式,联合山东农业大学、鲁东大学、烟台农科院等单位成立了由30余位专家组成的科技服务专家队,长期服务在基层一线,为乡村振兴提供种植技术、品种选育、加工储存等综合农业科技服务,让种植户在家门口学技术,让高科技飞到山村乡野,与田间地头“无缝对接”。
“陈教授给我们送来了及时雨,讲得既接地气又实用,给山农酥梨的授粉开了良方。”南水桃林村祥隆酥梨种植基地的负责人表示。在科技服务专家队的帮助和带领下,莱山区樱桃、羊肚菌等产业呈现出争相发展的良好势头。一幅幅美好的发展场景无不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科技力量的赋能,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成色”更足、生态发展的可持续性更强。
科技赋能为传统农业插上了智慧的翅膀。目前,在支持新型农业科技研发方面,莱山区实施科技项目全流程管理机制,跟踪解决企业在科技研发方面遇到的难题。区内现代果业、东润仪表、润中药业等重点农业领域企业承担科技项目计划共计11项,其中省级科技项目8项,市级科技项目3项,获得上级支持资金1732万元。
在培育农业科技型企业方面,莱山区建立“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全链条培育模式,支持农业企业快速成长,目前农业领域有高新技术企业14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6家。
在农业科普方面,莱山区构筑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科普教育示范体系,拥有中国农技协(烟台地区)科普教育基地1家,中国农技协山东莱山苹果科技小院1家,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烟台农禅谷生态农业科普教育基地等9家市级科普教育基地,对丰富群众的科普文化生活、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下一步,莱山区将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资源丰富的优势,推动科技农业产学研深度融合,缓解农业发展的实际诉求与科技创新成果之间不匹配,经营主体与科技研发者之间不能直接关联、不易有效对接的问题,使经营主体与科技研发者紧密对接,让产学研用快速融合发展。同时,围绕农业技术指导,扎实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在引进品种技术、推广绿色种植等方面下功夫,解决农户、农业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为乡村振兴发展贡献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