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方寸之核
示大千世界
核雕手艺人
刘建
匠心坚守三十余载,传承非遗文化
家族传承,从小耳濡目染,勤奋好学,一双手,一把刻刀,将小小果核化腐朽为神奇,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33年如一日潜心创作,作品颇丰,赞誉极多,他就是核雕手艺人——刘建。
家族传承
入行三十余年
核雕是中国传统的民间雕刻工艺,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般采用桃核、杏核、橄榄核等果核雕刻成工艺陈列品,多穿孔佩戴于身,如今逐渐演变成为文玩之物。古往今来,核雕人用刻刀代代传承守护着这项民间艺术,在尺幅之间刻画了千载历史。
走进刘建核雕工作室,看似凌乱却有序的桌上摆放着核雕的工具,以及他精挑细选的桃核、刻刀、磨板等等。平时的他就坐在桌前一手托着桃核,一手执着刻刀,一铲一刻,在方寸之间勾勒自己的所思所想。“这些刻刀,都是我自己做的,外行人可能看不出来区别,每一把都有不同的作用,像这些尖刀、圆刀和平刀,是我做核雕惯常用的‘老三刀’,刀尖都很锋利,新手使用时需要格外小心。”刘建向记者介绍他的“宝贝”。
提及为何从事该手艺,刘建谈到:“我从事核雕也算是家族传承,在老家村里面有个传统,新出生的小孩都要雕刻一个小龙、小猴戴一下,寓意很好,从我爷爷那辈起在村里就有点手艺,经常给邻里邻居刻一些东西佩戴,从小耳濡目染,自然很感兴趣。”自十六七岁起,他便开始学习核雕,到如今年近五十,三十余年他没有放下过手中的刻刀。随着个人手艺的提升与娴熟,他便想要与更多人进行交流互动。20世纪90年代,社会环境向好,喜欢文玩的人越来越多,他也想要获得市场的认可,而后便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工作室。
周期长,难度大
一年做不出几个精品
“桃核是比较坚硬的一种材质,体积又小,雕刻起来没有那么容易,我常用的桃核最大的长度也就4厘米左右,刚开始受伤是常有的事情,记得最严重的一次骨头都漏出来了。”刘建回忆道。制作核雕选材是关键,要选落地声音清脆、木质坚硬、成色好的果核。从选核、开胚、细修、清理、打油,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匠心独具,一平米不到的工作台,一块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木板,一盏台灯、几把刻刀,刘建一坐就是大半天。“对身体,最大的影响就是颈椎,一直低着头,对身体影响最大的就是颈椎,在完成一件作品的时候,有些情况下灵感来了,根本就停不下来,也经常熬夜,有时候熬夜都熬到下半夜。”刘建介绍道,在用桃核雕刻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前期准备都很顺利,但越是临近基本完工的时候,有一点疏忽,这件作品就废了。
核雕是个传统的手艺活,学艺周期长、难度大,作品成形期长,要有极大的耐心才能真正做好核雕。靠着对核雕的热爱与执着,不断努力和探索,从事核雕行业多年,刘建做过很多关于橄榄核或其他雕刻作品,但是提及核雕,他谈到:“桃核要做出自己满意的精品的话,一年做不出几个来,因为桃核从设计到雕刻是比较烧脑的,我曾经雕刻过一个桃核正反两面雕刻九条龙,从开始设计到制作完成历时三个月,还有《西游记》系列的,七颗正反面,十四个场景,从猴王出世到大闹天宫比较经典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现在也很难有精力再去完成这样的作品。”
择一事度一生
一代代传承
核雕,不仅仅考验的是手艺人雕刻的手艺,同时也需要相关历史文化知识的配合,脑海里知识丰富了,刻出来的东西才能传神。刘建说:“要做好桃核雕刻,平时也要多学习相关知识,现下我们是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取相关雕刻的知识,但在我刚开始接触核雕的时候,网络没有这么发达,所以只能去图书馆或者自己买书来丰富相关知识,在我国有许多知名寺庙,里面有历朝历代的佛像,我也经常去感受、去参观增强记忆。”
近年来,核雕深受民众喜爱,主要原因便是核雕出来的每一个雕刻作品都是孤品,他说:“我从业这么多年,也没有雕出过两件一模一样的,因为每个桃核的纹路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同一题材也是不可能做出一模一样。”而大家喜欢的题材也是遵循传统的,例如八仙过海、观音菩萨、佛教等题材,富有吉祥、平安等美好寓意。
核雕这一技艺发展至今,已超脱古代手艺人维持生计的简单诉求。当前,它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民生民俗的衍生,承载着神话传说、佛教文化等文化瑰宝一路向阳。择一事度一生,一代与一代的传承,核雕手艺人们坚守着传统与手艺,以他们的热爱和信念续坚守在文化路上。
编审:纪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