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味”迎新春,糖画品“年味”

芝罘湾畔 2024-02-24 09:36

  糖画是不可或缺的童年记忆

  亦糖亦画

  可观可食

  造型生动有趣

  今天一起来场“甜蜜”回忆

  ↓↓↓

  对于很多“70后”“80后”来说,糖画是不可或缺的童年回忆。每到过年,造型生动的糖画是甜味,更是浓浓年味。糖画,顾名思义,就是以糖做成的画,亦糖亦画,可观可食。起源于明代的“糖丞相”,盛行于清代,从民俗艺术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有着五百年传承的民间技艺。糖画题材内容丰富多彩,造型生动有趣,是地道的民间画种,也是颇具特色的街市艺术。时至今日,这项承载着童年回忆的非遗技艺,依然焕发着迷人的光彩,活跃于街头巷尾。让我们跟随烟台市、芝罘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李燕在糖画中感受年味。 

  以勺为笔,以糖为墨

  一个小炉,一口熬糖锅,几柄小勺,一把小铲,一块糖画板,再加一捆竹签,就是李燕做糖画的全部工具了。熬糖是制作糖画的第一步,熬糖看似简单,蕴含的门道并不少。过程中需要不停搅拌,控制好火候。随着热气上升,糖液逐渐粘稠,冒出无数晶莹剔透的小泡,整个屋子都弥漫着香甜的味道。“原料的选择也是非常有讲究的,不然会影响口感,我采用的都是上好的麦芽糖,甜度适中,小朋友、老人都可以吃,不会对牙齿及血糖产生负担。”李燕介绍道。

  说时迟那时快,李燕舀起融化好的糖液,以勺为笔,以糖液作墨,手腕翻转,倒、提、顿、放、收,游刃有余、一气呵成。糖液挥洒而下,片刻之间,一幅晶莹剔透、栩栩如生的糖画就呈现出来了,整体形状有了,趁热再把细节部分做些点缀。待稍微冷却,粘上竹签,用铲刀铲起,一条龙“跃然眼前”。今年是龙年,龙主题的糖画深受大家的喜欢。“做糖画是没有底稿的,画稿全在头脑里,画之前一定要在脑子里想好了形状,绘制时全凭手上功夫,必须胸有成竹,一定要趁热一气呵成,中间断了或者糖一旦凉了,画出来的效果就不好了。”忙碌间隙,李燕向记者介绍道。

  保留传统,增加年味

  在庙会或集市广场上,经常能见到糖画艺人的身影。李燕参加了今年的毓璜顶庙会,收获满满,她的糖画受到了广大游客、市民的追捧。“说实话我画的比较细致一些,拿这条大龙来说,鳞片、须、脚等一些细节我都能展示出来,自然大家都很喜欢。”不难感受到李燕的开心和自豪。简单的图案基本上一分钟之内就能画好,稍微复杂一些的需要时间长一点,基本上一天能画100多幅。几天下来,不停地搅拌、化糖,保持同一个姿势握住勺子来回作画,手部关节都肿了。虽然辛苦,但受到大家的喜爱,李燕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糖画集传统皮影制作的特征及雕刻、剪纸技法于一体,不论是十二生肖、日常用品,还是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只要想的到,糖画艺人都能活灵活现的展现出来。转盘是很多人对糖画的印象,上面写着各种糖画的名称,付钱时就可以去转一次转盘,箭头停在哪个图样,糖画艺人便做什么图样,所以糖画也称“转糖人”。李燕仍然保留了这一形式,她介绍:“转盘是比较传统的方式,也是很多人的回忆,保留这种形式能够唤起大家的一些儿时记忆,增加一些年味,同时也增加了糖画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让现在的小朋友们也能更加了解糖画。”

  推陈出新,传承非遗

  谈起是如何接触到糖画的?李燕告诉记者,从小热爱传统艺术,爷爷是从事一辈子民间工艺的手艺人,父亲心灵手巧,悟性很高,对糖画和皮影戏、民间戏曲等都有研究。受父亲熏陶影响,她接触到糖画,“之前忙于其他工作,退休后的这几年开始着迷研究糖画。除了传统的图案,现在比较流行的一些动画形象也有在研究。”李燕介绍道,其作品除了平面糖画还有现代立体糖画,在如何让糖画作品保存更长久方面下了一番功夫。不断推陈出新,尽己所能,把这门手艺推广传承下去。

  看似简单的糖画,其实里头大有学问。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娴熟的技艺背后,是李燕多年来对手上功夫的打磨,手要稳,动作要快,作画顺序、轻重缓急都有讲究。画稿全在脑子里,唯有熟练,才能心随意动。

  古往今来,依旧是孩子们最爱驻足在糖画摊前,观看糖画表演,细细品味,爱不释手。如今,糖不再奢侈,糖画却依旧能够将幸福与甜蜜传递。李燕平时也会教一些小朋友制作、感受糖画的魅力,她说,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把这项非遗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爱上糖画。

  编审:纪春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