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3号,“烟台二号”卫星飞天。
去年的1月15号,“烟台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从此,天空之上,烟台双星闪耀。
烟台的星,烟台的箭,烟台的东方航天港,再次扬名。
这是海阳保障执行的第十次海上火箭发射,“十”分成功,十全十美。此时此刻,海阳两会刚刚闭幕,烟台刚刚宣布晋级万亿之城,龙年新春正龘龘御风而来。
2月3日中午,“烟台二号”卫星自烟台海阳市东方航天港启程运抵广东阳江海域附近,使用捷龙三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这是以烟台城市命名的第二颗卫星。一年前的1月15日,中国新一代智能遥感科学试验卫星“烟台一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搭乘长征二号丁型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实现了中国商业遥感卫星新突破。
这颗卫星不仅以烟台城市命名,更是由烟台力量研发制造。是实打实的烟台卫星。
“烟台二号”卫星由陆海空间(烟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制。该公司由山东省海上航天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和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及团队共同发起,李德仁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
“烟台二号”卫星运行在520km的太阳同步轨道,配置一台高分辨率TDI推扫相机。卫星分辨率为0.5m,幅宽12km,最大数传码速率1.8Gbps,卫星综合指标处于商业航天头部地位。
在此基础上,卫星独特设计了ROI标准影像在轨实时生成功能,能够把用户关心区域影像进行在轨实时生成、实时传输,有效提升用户获取标准影像的速度和效率,极大扩展在轨智能处理的应用领域。
作为“东方慧眼”智能遥感星座的首发业务星,“烟台二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是“通导遥”一体化智能遥感卫星系统的重要实践,对星座后续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陆海空间公司负责人滕瑶表示,2024年,将加快“东方慧眼”星座一期工程建设工作,推进一期“1+2”示范服务系统中两颗高光谱卫星的研制进程。后续将开展智能遥感数据大众化服务探索,持续在智慧农业、环境监测、应急管理、能源管理、交通运输等领域打造“卫星+”创新应用示范项目。
这次卫星发射所用的捷龙三号遥三火箭,也是烟台造、海阳造。
捷龙三号固体运载火箭是我国起飞规模最大、运载能力最强的固体运载火箭。火箭总长约31米,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5吨,具备“一箭20星”能力。2022年12月9日在海阳市首飞,为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提供更好的运载平台。
该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抓总研制、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海阳生产基地总装制造。
基地分三期建设,一期项目已完成了十多发火箭的总装测试任务;二期项目于2023年底完成整个厂房建设,2024年投入使用,海阳基地将达到年产20发固体火箭的能力。
这次发射,捷龙三号遥三运载火箭采用一箭九星海上发射方式,将“烟台二号”等九颗卫星送入520公里高度的太阳同步轨道。
“观烟台”从山东火箭公司了解到,这次同时升空的还有一颗埃及卫星。这是捷龙三号首次承揽外星搭载发射,迈出了捷龙三号国际化发射的第一步。
本次发射是捷龙三号运载火箭的第3次发射,是捷龙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次发射。
航空航天产业,对于海阳来说,可谓从天而降,向天而行。
2019年6月5日,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以海阳港为母港,成功实施中国首次海上运载火箭发射。海阳人抓住这难得的“天赐良机”,布局东方航天港重大工程,启动“问天”征程。

天上有星、陆上有箭、海上有船。东方航天港2020年启动建设以来,已招引集聚航空航天产业项目21个,总投资271亿元,加快培育国内首个集海上发射、星箭研制、配套集成、卫星应用、航天文旅于一体的百亿级商业航天高科技产业集群。入选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截至目前,海阳已成功保障10次海上发射任务,57颗卫星成功入轨。海上发射写入“中国航天白皮书”。国际一流的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初具规模,国家级空天信息产业园正加速呈现。
东方航天港董事长高中前介绍,东方航天港总装出厂的捷龙三号(遥三)固体运载火箭,搭载“烟台2号”卫星,在我国南海海域成功发射,顺利入轨,进一步验证了东方航天港远距离海上机动发射的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全面形成星箭“生产、制造、发射”一体化服务模式,进一步巩固了行业地位。
航空航天产业为海阳开辟了一片“东方破晓、逐梦星空”的新天地。卫星导航,利箭指引,从海之蓝,奔向天之蓝;从海之阳,奔向天之远。
烟台二号,飞龙在天;
捷龙三号,飞龙在天。
东方航天港,乘势而起;
海阳,乘势而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