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类乙管”一年后,呼吸内科仍面临“大考”

烟海e家 2024-01-08 15:16

1月1日下午1点多,烟台山医院东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一科,副主任医生韩进特意去看了看再次“闯关成功”、从ICU转科过来的王大爷。“老爷子气管切开很多年,一直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他跟我们相识于新冠疫情期间,因为这份信任,这几年每次转危为安后,都会主动要求转到我们科来看看我们,再住几天。”

2022年岁末,国家对新冠病毒感染实行“乙类乙管”政策。2023年初,大量新冠病毒感染病人如潮水般涌入医院。到如今已是整整一年。

呼吸内科是迎接这滔天巨浪的第一块礁石。

再度回想一年前的此时此刻,韩进和护士长董梅红眼圈都有些泛红:“简直恍如隔世。”

“2022年底时,门诊爆满患者挂不上号,我们先增加门诊医生数量,挑出精兵强将去支援感染科,紧接着,病区全满、ICU全满、内科全满,2022年12月26日,医院当机立断,从院级层面统筹协调其他病区,内科、外科、骨科以及其他能调整的科室一共20多个,全部清空,用于接收新冠病毒感染病人。”

根据院方安排,呼吸内科专门用于接收介于重症与普通之间的较重病人,这种类型的病人往往病情重、周转慢,所以每天如果能有哪怕一位病人转出呼吸内科,这张床位立马就会被十几个病区的主任“盯上”。

“不仅是床位紧张,初期时,医生、护士们成批中招倒下,不管是病房内还是医生办、护士站,到处都是咳嗽声一片。”人手紧张到什么程度?呼吸内科的医生们被挑出来,分别奔赴其他20多个临时病区,带着内科、外科、骨科,甚至妇科、皮肤科的医生们,共同应对新冠病毒感染病人。“有时候到哪一个病区参加会诊时,出去了就回不来,会诊的患者本来只有10来个,结果被拉到电脑前,把整个病区46个病人全都给‘会’了一遍!”

护理岗位也是,转阴刚1天的护士任玉洁一个人干一个小夜班,照顾46位较重型老年病人,累到崩溃,还有别的护士直接累到晕倒,“干不完,真的干不完!”

那时,正“阳”着的护士长董梅红只休息了一天,凌晨4点赶回医院帮忙,2名正在孕期的护士也主动请缨赶回医院,医院协调来多科室的护士前来支援。董梅红说:“现在想想依然感动到哭,科里所有人,从医生到护士全都团结一心没日没夜在奋战,吃饭时我看不下去了,一个个催着吃!每天我只能排当天的班,因为第二天根本不知道谁能来,谁又倒下了!”

每名医护都在“拼命”以待。“刚开始时,我们都按照要求全副武装穿着防护服跑来跑去干活儿,后来发现穿着防护服影响我们的速度,就开始一层层地减少,没几天,我们就只穿一层隔离衣直接工作了!”董梅红说,每个人都在用刀片嗓嘱咐着患者,每跑几步心脏就难受得像痉挛,扶着墙靠几秒,喘口粗气继续跑!

整个特殊时期,整个呼吸内科,没有收到一起病人投诉。相反的是,护士站的工作台前、医生办的桌面上,总是悄悄出现各种各样从未留名的水果和饮料,由于“重病号”太多,对每一个患者都是一级护理,所以护士们经常会“晚到”,但是所有患者没有一个人抱怨,总是用同样嘶哑的声音叮嘱她们:“慢一点!别着急!”

院方也是,只要是涉及病人的问题, 必须第一时间办结。“我们的重症病人需要大量吸氧,对突然涌入的这么多患者,原有的高流量吸氧设备,从平时只需要2—3台的数量突然暴增到20多台才勉强够用,但是由于使用太集中,有一天中午发生了短暂性的氧源供应不足,这是关系患者呼吸的大问题,我们在工作群里一汇报,院领导立即安排了10多人前来支援,一直守在患者身旁密切注意变化、随时准备抢救,同时立即联系多个相关科室开会研究解决处理,当天下午4点多就全部解决完毕了!”韩进说。

2023年3月,这场巨浪终于缓和成一条小小的溪流,呼吸内科的病人数量慢慢恢复到平稳,“虽然5月份又有了一个小高峰,但是患者明显少了且病情较轻,药品非常充足,而且我们的治疗经验也相当丰富了。”

“这一年,我们就没闲下来过,46张床位几乎没有空床的时候。”韩进说,上半年是一波又一波的新冠病毒感染病人,下半年则迎来了支原体肺炎病人,还混合感染鼻病毒、腺病毒、甲流病毒,“往往都是孩子先病,紧接着一家老小全中招,先后来医院报到。”

这一年,除了各种各样感染的病人,还发生了上百起各种各样的抢救,“呼吸内科的病人大多年老,基础病多,很多都合并冠心病、糖尿病,突发情况往往比较棘手,所以我们是医院里地理位置离ICU最近的科室。”

每名来呼吸内科住院的患者,都会做核酸检测,而韩进发现,最近2个月,新冠感染病人数量已经为0了。面对崭新的2024年,韩进说:“我们的医护人员,每次都是全院最先被感染各种病毒的人,这么多年下来,扛扛也就过去了!如今,我们的抵抗力增强了,该流行的也流行过了,我们会用更加‘皮实’的自己,去迎接全新的一年!”

记者 林媛 通讯员 栾秀玲 摄影报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