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则成是热播电视剧《潜伏》的男主角,是一位潜伏在国民党军统处的地下党。下面要说的是另外一位“余则成”,他是民国时期担任牟平县县长的王昭旭。
王昭旭,名升初,字昭旭,洛阳人,河南中山大学文学士,曾发表和出版过多篇文章和多本著作。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曾与王统照、老舍、鲁迅等过从甚密。
1930年,王昭旭大学毕业后受聘山东九中(现莱州一中的前身)担任国文先生。王昭旭就是在这段时间内秘密加入了党组织,成了一名共产党员,至于是谁介绍他入的党,现在已不可考。
资助贫困学生,播撒革命火种
王昭旭在山东九中任教期间,以教学为掩护,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资助贫困学生和从事革命工作。据王昭旭的学生、曾在九中学习的马少波回忆,王昭旭爱才如命,那时尚未结婚的他,将大部分薪资收入用来资助贫困学生。
马少波,原名马志远,山东莱州人。曾任中国艺术语言研究会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京剧院副院长,杰出的文学家、文艺理论家,中国戏曲改革早期开创者。
彼时的马少波因家道中落,读书期间一度连学费也无力负担。王昭旭得知马少波的窘况后,主动伸出援手,雪中送炭,资助马少波完成学业。
除了资助马少波外,他还先后资助了牟平籍学生刘文光、宋辛夷以及掖县(今莱州市)的宋志明等一大批贫困学生。正是在他的大力襄助下,以上这些学生才得以完成学业,并最终成为胶东革命的火种或骨干。
在资助贫困学生的同时,王昭旭还利用业余时间主动给一些思想活跃、追求进步的学生“开小灶”,经常给他们宣讲《共产党宣言》和介绍十月革命的壮举等。
在此基础上,他又亲自出面出资组织和指导马少波、耿慰绂和张涛林等一批进步学生,办起了一份《天外》文学半月刊,并借此团结进步学生,培养学生创作能力,抨击时弊,倡导反帝反封建。刊物出版发行后,在校内外影响颇大,并吸引和团结了一大批学子。
王昭旭和学生的义举引起了反动校长逄某某的警觉和反感。不久后,逄即向学生开了刀,在一举开除了9名进步学生的同时,又解除了与王昭旭的聘任合同。
对此,王昭旭没有丝毫畏惧,被解职后,他离掖(县)去济(南),并通过书信等形式继续遥控指挥山东九中的学潮。
在他的策动下,尚在九中读书的宋志明、宋辛夷、史井干和史敬等人继续领导全校学生与反动校长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最终赢得了胜利,驱逐了逄某某,并将原来开除的9名学生包括马少波等人重新请回了学校。
毅然投笔从政,玉成《牟平县志》
王昭旭倒逄的目的达到后,没有再回山东九中,也没有重返教坛,而是听从党的召唤,投笔从政。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韩复榘叛冯(玉祥)投蒋(介石),把控山东。可是韩虽然投了蒋,却并未得到蒋的信任,时有被消灭的担忧,于是,韩复榘便徘徊于日蒋之间,在夹缝中求生存。
他虽然在表面上挂着青天白日旗,但在很多时候或很多事情上却与蒋分庭抗礼,并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和一定的兵力。在干部的任用上他也是自作主张,独断专行。
为了培养自己的心腹,他于1932年在报纸上公开发布招贤令,表示要招集社会各界贤能之士入学培训,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出任地方长官。
在党组织的统一安排下,王昭旭在招贤令见报后不久即报了名。王昭旭是科班出身,文学士,再加之久经历练,没怎么费事,就以优异成绩轻松考入韩复榘在菏泽开设的乡村建设学院干部班。
经过两年的学习后,他以优异成绩毕业。毕业后不久,他即于1935年8月走马上任,出任牟平县县长。

王昭旭一到牟平,首先玉成了《牟平县志》的出版工作。《牟平县志》初修于1933年春,由时任县长宋宪章发轫,可是班子刚刚搭起后不久,宋旋即调任而去,所谓人去政息,修志工作只得告停。
一年后,接任县长周义章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次组织人力财力续修,“经草创、讨论、修饰、各种手续,稿凡数易而始成”。尚未付梓,周义章又调任他处,修志工作再次停摆。
王昭旭上任后,有关人员将《牟平县志》草稿“出以见示”。本来王昭旭完全可以顺水推舟,安排有关人员送去印刷出版。
然而,作为文学士出身的王昭旭披阅后发现,原稿“系统不贯,拟仍为旧志所拘,其中记载,因材料缺乏之故,又往往详略不均,质诸同人,皆以为有修正之必要”。可是,因为此时修志工作业已结束,且总编撰于琴泉先生“应齐东修志之聘,已赴济南”。
这点困难当然难不住欲一心为民的王昭旭。不久后,他就亲自携带志稿赶赴齐东,与于琴泉先生面议修正之事。感佩于王昭旭的一片至诚之心,“于先生慨然应允,引为己任,年终由齐东回济,遂开始工作”。
王昭旭在资金和人力上也给予全力支持,又历经8个月的辛勤劳作,县志的修正完善工作终于1936年上半年“工竣”。面目一新的县志“共分地理、政治、文献三大门,纲举目张,条理一贯,其中记载专重事实,而与社会现状、民众生活,尤三致意焉。
是编一出,不但为地方信史,行政者借资考镜,亦可以知所措施矣”。修正稿定稿后,因资金等方面的困难,王昭旭又亲自出面募捐、拨款、写序、联系出版,1936年8月,《牟平县志》终于面世。正如总编撰于琴泉先生所言,倘若没有王先生的大力支持,《牟平县志》可能流产。
《牟平县志》无疑是一部精品力作,不仅设计、装帧和印刷皆十分精美,且尊重事实,考据准确,涉猎面广,资料性强,包罗万象,堪称清末民国时期牟平县的一部百科全书,至今仍被业界人士津津乐道。
置生死于度外,屡屡刀下救人
1935年11月29日(农历十一月初四),中共胶东特委在荣成、文登、牟平、海阳等地,发动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农民武装暴动。这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胶东地区规模最大的一次武装斗争。
因暴动日期是农历十一月初四,史称“一一·四”暴动。由于敌强我弱,事发仓促,加之孤立无援,暴动失败,胶东大地顿时陷入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国民党反动派疯狂镇压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无数的革命者被捕被杀。
暴动失败后的第二天,国民党反动派便开始了大规模的“清乡”行动。在牟平县内,国民党第八十一师师长展书堂安排下属赵庭弼部出动32辆汽车,以午极镇(今乳山市)为中心呈撒网状大肆搜捕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仅在通海一村就砍杀了共产党员柳均德等8人,并将其他所谓的嫌疑人一并带到午极镇。
牟平县山前和台上等村参加暴动的十几名党员也未能幸免。暴动后的第三天,以上两村的共产党员宋传禄、孙日发、王德新等人便被押解至午极镇。
赵庭弼等人对押解来此的革命群众和共产党人极度仇视,不加任何审问就随意处决。正待他们准备对宋传禄等人处决的关键时刻,王昭旭闻讯来到了现场。
原来,山前村村长是共产党员郭文富的父亲。见到宋传禄等人被捕后,郭文富当即反复地劝说父亲,让其出面作保,营救宋传禄等人。父亲同意后,郭文富又马不停蹄连夜带着父亲的亲笔信赶赴牟平县城,代表其父找到县长王昭旭。
王昭旭二话不说,第二天一大早便只身一人来到午极镇,经其一再努力,反复周旋,终于从赵部的屠刀下将宋传禄等8名党员和其他村的十几名无辜群众救出。

电视剧《潜伏》中的余则成
另据马少波回忆,“一一·四”暴动失败后,1936年正月间,马少波来到牟平,住在县政府后面的庙房里温习功课,欲参加当年“高考”。
此时距“一一·四”暴动失败刚刚一月有余,马少波发现县里监狱人满为患。在此情况下,王昭旭在忙于下乡救人的同时,也对军阀以“清乡”为名妄杀无辜和打砸抢的行为十分痛恨。
一次,王昭旭在下乡回来后,气愤地对马少波说:“狗日的随便杀人!我冒险架住刽子手的屠刀,致使我双膝落地,恳求这王八蛋刀下留人。”除了下乡救人外,他还自作主张,将关在监狱里的人悄悄释放。
据“一一·四”暴动牟平方面的领导人之一钟其林回忆:“一一·四”暴动失败后,敌人“清乡”,他被抓到牟平关押,幸亏遇到了王昭旭先生,他才得以释放。
他还回忆说:“王昭旭是我党的地下党员,暴动前各地正在准备酝酿之时,上级来了通知,让我在暴动时负责联系牟平县长王昭旭,并让王相机配合暴动,最好里应外合,拿到牟平城的武器,可是后来因暴动提前,未能及时通知王昭旭。暴动失败后,王昭旭只好保持中立,按兵不动,并相机做了很多善后工作,营救了许多党员和无辜群众。”
王昭旭的所作所为,给国民党牟平县党部留下了口实,他们上告韩复榘,说王昭旭通匪有据。
韩复榘当即批复:“撤职查办,押解进省!”随后便派国民党第七区专员张骧伍到牟平兼任县长。张上任时,二话不说便将王昭旭五花大绑,押解至济南。
王昭旭被押到济南后,是死是活、结局如何皆不得而知。
王昭旭这位秘密战线上的共产党员的下落或许将永远是个不解之谜,但如同千千万万个“余则成”一样,他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如星辰般永远闪耀在新中国的天空。(王锦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