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第火烧,一种流传了数百年的地方传统小吃,产自莱阳市万第镇前万第村。
古老独特的工艺,纯手工制作,采用自家产的小麦面粉为原料,用胶东特有的大铁锅小火烙熟……一代又一代前万第村民坚守祖传的火烧制作方法,使万第火烧在胶东半岛久负盛名。

深秋时节,我们专程赶到前万第村82岁的宋国乐老人家中,了解万第火烧的制作工艺和相关故事。
前万第村制作火烧已有数百年历史。解放前,前万第村共有210多户人家,其中有70多户从事做火烧的小本生意。万第火烧因麦香浓郁、外脆里韧,成为深受大众喜欢的美食。好吃的万第火烧制作工艺繁琐讲究,浸染了时光的味道。
前万第人做火烧从来不用酵母,而是先用大黄米做米曲。20多天后,米曲做好,再用大黄米和米曲做引子——引子的功能是发酵,就像现代厨房常用的酵母。
“我们做火烧都是用大黄米做的引子发面,从来不用酵母。大黄米引子做出的火烧口感好,还不容易变质。”宋国乐老人自豪地说。

将浸泡过引子的水加上农家自产的面粉进行发酵。另外再揉适量不加引子的面团,这种面团叫“冷水面”。将发酵面和冷水面互相反复使劲揉搓,做成一个个圆形的火烧面坯。
做好的火烧面坯均匀地放在箅子上,箅子放在温热的土炕上,盖上笸箩,再盖上专用的棉被,再一次进行发酵。
过半小时左右,火烧面坯膨胀起心,用手掂一掂感觉变轻了,就可以放进农家的大铁锅烘烙。

火烧的烘烙也很讲究。先烧一把烧柴热锅,最好的烧柴是麦秸,如果没有麦秸就用玉米皮或者花生秸。铁锅烧热后,将火烧放入锅中继续烧火,只需要三把火就能烙熟。
“烧火的时候要有耐心,不能一把大火烧糊了。”宋国乐的老伴于翠凤蹲在锅台前给我们演示。
一个小时后,铁锅里飘出浓郁的麦香味。掀开锅盖,一锅金灿灿冒着热气的火烧呈现在眼前。把火烧一个个从铁锅里拿出来,放在大笸箩里凉一凉,拿起火烧咬一口,外皮酥脆浓香,里面软和筋道。
古老的万第火烧制作工艺,见证了历史的发展和岁月的沧桑。
历史上,曾经有一段时期不允许从事个体经营,万第火烧也被禁止加工销售。1981年,宋国乐和于翠凤开始偷偷摸摸做火烧,火烧做熟后,用篓子盛着,上面盖着布遮遮掩掩地送给买火烧的人。
1983年,随着政策放开,宋国乐和于翠凤开始光明正大地做火烧卖,最初,宋国乐每天挎着装火烧的篓子步行到20多公里外的莱阳城区卖,后来条件好转,他托人买了一辆自行车,每天骑车到城里卖火烧。
时间一久,万第火烧在城里有了知名度,继而别的地方的人做了火烧冒充万第火烧叫卖。为了便于区别,宋国乐回家找人做了一个火烧模具,模具中间刻了一个“前”字,表示是前万第的火烧。

30多年过去了,这个模具在日复一日的使用过程中,染上了岁月的光泽,有个地方开始裂纹。
宋国乐和老伴起早贪黑,辛勤劳作,用做火烧的手艺养大四个孩子,其中三个孩子大学毕业。因为长期揉面,于翠凤老人的手都累得变了形。
宋国乐老人今年已经82岁,老伴于翠凤今年83岁,他们每逢万第镇赶集前两天就开始做火烧,一集能卖200多个火烧,且往往供不应求。很多人从外地回老家,会特意买一些万第火烧作为家乡特产带到大城市赠送给亲友。
传统手工制作万第火烧辛苦利薄,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人愿意学这门手艺。随着科学技术发展,酵母发酵、机器烘烤等火烧制作方法越来越普遍。但前万第村的一些村民依然沿用传统工艺纯手工制作火烧———这是一份坚守,更是一份情感。( 刘雪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