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抓改革创新 促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第四场新闻发布会。烟台市委常委、副市长包华,烟台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纪寿冕,烟台市国资委党委副书记、副主任周红梅出席发布会,通报2025年烟台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有关情况以及市国资委监管企业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烟台市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市新闻办主任宫海涛主持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现场
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烟台市委、市政府于2023年高标准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先后召开10次专题会议高位推进,97项任务措施落实落地,总体改革任务基本完成,2户企业改革经验获国务院国资委全国推广,4户市管(市直)企业入选国家“双百”“科改”企业,入选数量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市管(市直)企业资产总额达到6197亿元、同比增长5.5%,以占全省16市市级监管企业11%的资产总额,实现了21.4%的营业收入、48.2%的利润总额和64.2%的净利润。
持续优化资本布局,发展基础更加牢固
按照“三个一批”的原则(即具备持续经营价值的“重组一批”、业务相近且资产关联的“合并一批”、缺乏有效经营资产和无持续经营价值的“退出一批”)和“一把尺子、一个标准、一鼓作气”的总体改革思路,对全市26个市直部门所属的129户企业分类处置,将19户市管企业整合为“9户市管+3户市直”,管理层级均控制在4级以内,120余户三级及以下企业领导班子完成优化调整,实现企业数量和内设机构的“双重压减”。精准聚焦主责主业,制定出台《市管企业主责主业管理办法》,“一企一策”研究确定主责主业,引导市管企业优先向主业配置资源,90%的国有资本投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今年前三季度,市管(市直)企业整体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77万元/人,位列全省第一。
推动产业蝶变升级,发展势头更加强劲
支持国资国企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瞄准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方向,推动传统产业设备更新、数字赋能、工艺升级,促进绿色化工、新材料和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集群蓬勃起势。目前,“东方慧眼”星座计划正式落户,东方航天港累计完成20次发射任务、入轨130颗卫星,东方电子数字化虚拟电厂入选全国示范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占比始终保持在50%以上。持续完善评价考核与激励约束机制,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国丰、蓝天与交通集团均取得国内顶级的AAA信用评级,其中国丰和蓝天集团更成功获得3B+国际信用评级,且债券发行利率屡创全省乃至全国同类别最低纪录。

▲发布会现场
科技创新多点突破,发展动能更加充沛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团队工资总额单列、工资总额分配适度支持、研发费用2倍视同利润加回等政策措施,持续强化国企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施以来,市管(市直)企业研发投入总额达到152亿元,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77个。万华化学ADI技术攻关团队获“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泰和新材间位芳纶纤维助力“织物版”国旗在月球背面首次升起,冰轮环境超大温升蒸汽热泵离心压缩机获评中国制冷展“工业热泵”品类唯一金奖产品,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助力企业抢占产业制高点,全链条数字化转型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澎湃新动能。
治理水平全面提升,发展支撑更加坚实
坚持“两个一以贯之”,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市管(市直)企业全部完成党委书记、董事长“一肩挑”和“党建入章”,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充分发挥经理层谋经营、抓落实、强管理的积极作用,全面建立董事会向经理层授权的管理制度,全部完成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坚持法治国资与法治国企一体构建,出台《市管(市直)企业合规管理办法》文件,将合规性审查作为重大决策必经前置程序,指导市管(市直)企业加快建立以资金集中和信息集中为重点的司库管理体系,开展投资、融资、担保等重点领域常态化监督,全力维护国资国企安全。

▲发布会现场
今年以来,国资国企系统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安排,认真研判行业发展趋势,围绕提高核心竞争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全力以赴加快发展,经济运行整体呈现良好态势。
经营质效稳步提升。前三季度,市国资委监管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658.5亿元、利润总额113.7亿元、净利润97.7亿元,在全省16市中分别居第2位、第1位、第1位。截至9月末,资产总额达到6197.3亿元、同比增长5.5%,从分析指标来看,前三季度市国资委监管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达到7.1%,位居全省第一;资产负债率6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56个百分点,稳定控制在合理区间。
重点项目扎实推进。今年以来,市国资国企系统全力推进208个重点项目建设,前三季度已完成投资290亿元。万华蓬莱工业园、东方航天港、生物医药产业园等一批重点园区项目正按计划加快建设,崆峒胜境、龙烟铁路市域化改造等城市更新改造项目也在积极推进,国有企业在引领全市产业发展的责任担当和引领示范作用充分体现。
研发投入持续加大。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前三季度,市国资委监管企业研发投入43亿元,位列全省第一;截至目前,共打造31个国家级和46个省级创新平台,高新技术企业44家、专精特新企业19家、瞪羚企业8家、单项冠军12个,主持制定国家标准39项、行业标准38项,多项科研成果打破国外垄断封锁,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市国资委监管企业充分发挥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主力军”“压舱石”作用,主动担当作为,积极保障民生,前三季度,社会贡献总额达到329.6亿元,上缴税费57亿元,新增就业岗位4431个,公交、交运、供水、供气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国有企业不断提高服务品质,用心用力将国有企业的社会担当转换为烟台人民更多、更直接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发布会现场
市国资委一直将人才工作作为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积极引导市管(市直)企业加快推动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助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倾心引才,壮大人才规模。大力实施人才引进“百千万”工程,赴北京、上海、南京等地高校开展精准引才活动,通过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不断加大校园招聘力度,持续做好对应届生的培养。2024年以来,市管(市直)企业共招引各类人才7982名,其中硕士、博士和海外人才达1923名,应届毕业生比例达到60%以上。
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督促指导市管(市直)企业通过构建“1+N”校企联合模式,升级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国丰集团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免疫学会理事长吴玉章团队签署院士工作站合作协议,工作站顺利落户蓝色药谷·生命岛;万华化学通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华东理工等十余所高校建立深度合作关系,目前,各高校已累计向万华输送3000余名在校生实习;东方电子通过设立奖学金、开展人才定制培养、邀请毕业生定向实习等多种方式,与华北电力大学、兰州大学等外地高校以及山东工商学院等驻烟高校合作,吸引广大优秀毕业生留企就业。
悉心育才,夯实培训根基。坚持“统分结合、寓学于用、学以致用”原则,全力打造“智汇国资・产才共兴”人才培育品牌,形成了市国资委牵头抓总、市管(市直)企业各司其职的人才培育格局。2024年以来,国资国企系统组织各类培训教育3000余次,悉心打造“万华大学”“蓝天学院”“国丰学堂”等教育品牌,实现了对国企干部职工培训教育全覆盖。
鼓励创新,营造良好氛围。鼓励市管(市直)企业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大研发人员引进力度。一方面聚焦人才科创发展,成功承办中国海外学子报国行·烟台站暨2024烟台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产才对接大会、中国·烟台海内外精英创业大赛等活动,营造人才需求与产业发展互促互进、双向奔赴的良性互动氛围;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市管(市直)企业现有的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作用,吸引更多行业内高端人才。
编审:王巧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

鲁公网安备370613020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