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红薯”,招远市夏甸镇田间“科技范儿” 绘就双轮驱动新图景

金都招远 2025-11-27 08:56

近日,在招远市夏甸镇银山后村试验田里,来自烟台农科所的专家会同招远农技中心和镇里农技人员正在测试一批淀粉类红薯新品种的产量,“商薯33预计突破1万斤”……与此同时,在夏甸镇臧家村、曹孟村,近900亩的智慧苹果园里,来自上海、广东、天津等地的高端商超及周边县市的客商们络绎不绝,果香弥漫中,随处可见果农们采摘、分拣、装车的忙碌身影。这片典型的丘陵地带,凭借其充足的光照和显著的昼夜温差,成为“烟台苹果”的核心产区之一,所产苹果以果香浓郁、甘甜爽口而闻名遐迩。

链式发展擦亮苹果“金招牌”  

一位连续两年前来采购的上海客商赞不绝口:“这里的苹果皮薄、水足、肉细、甜度高、型色美,名不虚传!”客户的认可是夏甸苹果品质最直接的证明,也是该镇立足地理优势,倾力打造林果种植特色镇结出的硕果。

近年来,夏甸镇坚持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通过“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模式,在农产品的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上持续深耕。这不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更吸引了众多果品企业在此扎根。臧家村的“福满地”高端苹果种植园维纳斯片区便是典范,仅此一处每年就能为全镇提供超过200个就业岗位。

种植基地负责人沈敏仁介绍,自2021年种植340亩果树以来,今年维纳斯苹果预计产量达60万公斤,凭借其优良品质和畅通的销路,预计可增收500多万元。这背后,是夏甸镇对产业发展的精准把控:精准分类选果,线上、线下销售协同发力,引导苹果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转型升级。

“为了把夏甸苹果产业做大、做强、做精,我们着力强化果园管理的科学指导,保障优质苹果产得多;加大宣传推介,保障产出的苹果卖得了;建起冷库基地,保障鲜果存得住、深加工果品销得好,用全产业链保障果农不断增产增收。”夏甸镇农技负责人梁俊江道出了产业发展的关键。目前,全镇40多个村种植苹果和鲜桃,总面积达3.2万亩,果业年产量约19.2万斤,为农民增收3500多万元,“新质”高端苹果产业已成为驱动夏甸镇经济发展的强劲一极。

科技赋能红薯成“金疙瘩

与红彤彤的苹果相映成趣的是夏甸沃土中孕育的“金疙瘩”——“夏甸红薯”。11月1日,在大丁家村四海薯业合作社的田地里,理事长原瑞峰正带着社员们收获红薯。今年是他回乡创业的第20个年头,回首来时路,他感慨万千:“农村创业的关键是找对路,支撑我一路走下来的,是政府的大力支持、各级农技人员的精心指导、科技的不断赋能。”

从0.1亩育苗田起步,到如今年育苗3000万棵、辐射全国10余省份的行业标杆,原瑞峰和他的“薯乐年华”品牌,见证了夏甸红薯产业的华丽蜕变。这一蜕变的核心驱动力,正是科技与创新。今年5月,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专家解备涛携8000株淀粉类甘薯实验苗入驻合作社,标志着夏甸镇正式成为2025年山东省乡村振兴重点项目——“淀粉类甘薯实验”基地。该项目通过构建“种业链+公益链+创新链”三链融合的新格局,推动传统红薯产业向高附加值跃升。

  夏甸镇以打造“夏甸红薯”品牌为契机,积极与山东省农科院、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院校构建“科研校所+基地+企业+农户”的联结模式,打造“育—种—售”一体化产业链。2025年,以银山后村100亩育苗基地为中心,新培育的上东庄村1300亩烟薯25种植基地正在崛起,同时,引进“禾紫2号”“美芋”等新型高产杂交品种,预计繁育新种苗6000万株。 

科技是核心竞争力,合作社与专家团队深度合作,引入滴灌技术,试验高附加值品种,使得“烟薯25”因“流油蜜薯”特质成为网红产品,风靡全国。

双轮驱动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果品与红薯,这一“树”、一“蔓”,已成为夏甸镇乡村振兴战略中并驾齐驱的“双引擎”。高端果品产业通过链式发展、更新品种,打响“高端”品牌;红薯产业则借助科技赋能、更新种苗,激活潜能,关注种苗培育。两者共同构建起夏甸镇现代农业的坚实框架。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培育最好的薯苗,更要让土地真正惠及农民,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金量。”“甘薯大王”原瑞峰的话语掷地有声。如今,他正带领合作社向更广阔的领域探索,新增甘薯品种示范田,拓展种植基地,而政府协调其购买的甘薯保险,更为产业“高速”发展系上了“安全带”。原瑞峰说:“在政策和科技的助力下,我们要让红薯苗长成乡村振兴的‘参天大树’”。

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金薯”富乡民,“红果”挂枝头,夏甸镇正以“金薯红果”的双轮驱动,书写着产业兴旺、农民富裕的乡村振兴生动“夏甸答卷”。

编审:王巧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