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业务场景最全面的保税混配口岸
深秋的山东港口烟台港,海风猎猎,巨轮穿梭。
40万吨级矿石码头上,巨型卸船机正“舒展长臂”,将巴西淡水河谷的铁矿石精准抓入传送带,与澳大利亚、南非矿种在全自动混配系统中完成融合;与此同时,30公里外的芝罘湾港区541仓库内,一批南美进口金矿砂正按定制比例完成混配作业,后续将快速转运至烟台及周边腹地的冶炼企业……
从南半球矿场到北半球工厂,这座跻身全球沿海港口前十的百年海港,正通过“四集成、一平台”,联合政府、口岸部门、临港产业,有机叠加港区、自贸片区、综合保税区等功能优势,以“原矿买全球、混矿卖全球”的强劲脉动,在世界港口竞争格局中书写着 “烟台答卷”。
一组数据佐证:截至目前,今年烟台港完成能源、金属矿石混配超1200万吨,全球矿产品保税混配中心建设稳步推进,为烟台“以港兴市”战略注入硬核支撑。
供应链格局重塑
东北亚枢纽强势崛起
当前,全球港口竞争已进入 “供应链枢纽能力比拼” 的新阶段。如何在这场较量中抢占先机?临港保税仓库的价值,逐渐“被看见”。
众所周知,临港保税仓库具有“保税+港口”的双重优势,可在港口实现暂缓缴税、保税仓储、物流分拨、流通性增值服务等功能。
随着中国、韩国等东北亚制造业经济体对原料品质个性化需求激增,自贸片区设立的政策红利叠加,保税混配业务呈现出“向消费端集聚”的趋势,这加速了具备“大码头 + 大保税 + 大物流”优势港口的突围。

2025年4月,全国首单保税混金业务在烟台港落地
从行业数据来看,东北亚早已成为全球大宗资源消费的核心区域,但区域内高端混配服务却依旧高度依赖东南亚区域中转。这一市场空白,为烟台港创造了不可多得的战略机遇窗口期。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全球供应链重组浪潮下,混配环节正加速向原料进口国和消费国迁移,烟台港的区位与资源优势,在此趋势下愈发凸显。
作为烟台规模最大的保税仓库,烟台海港物流西港区公用型保税仓库以51万平方米的面积、年入库超1000万吨矿砂及煤炭等大宗散货的能力,成为承接这一机遇的核心载体。今年上半年,烟台进口贵金属矿砂达140.4亿元,同比增长43.2%,大宗资源商品进口的持续增长,进一步印证了市场对保税服务的需求,也让“保税混矿”业务成为临港工业降本增效的新利器。
乘势而上,烟台港依托山东港口一体化改革的广阔平台,借势中韩烟台产业园、山东自贸区等政策叠加优势,烟台港成功“把进口货物放进保税仓库内”。
“把进口矿产品存放在保税仓库内,企业可暂缓缴纳海关税款,这对于货值动辄几亿的大宗散货企业来说,能大大减少资金占用、降低成本。”烟台港联通国际件杂货码头公司营销经理黄新业,点出了保税服务对企业的直接价值;而他同时提到的“仓库经营方如何在堆放期间实现增值”,则成为烟台港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正是围绕“增值”这一核心,烟台港将目光聚焦于保税混配业务。国内外不同客户对矿砂的品质要求差异显著,矿石品位、水分、粒度等均是生产环节的关键考量因素,烟台港通过将矿石加工过程“前移”,在保税仓库内直接将矿砂混配至符合生产需求的品质,既实现了货物增值目标,又为企业省去了二次混配的时间与设备投入,大幅降低了物流及生产成本。
“混配后的产品可直接满足冶炼企业的生产需求,进一步为出口企业压缩了物流成本。”烟台海关驻八角办事处副主任于向华的表述,印证了这一模式的实际效益。
如今,保税混配业务的开展已为烟台港带来显著成果:烟台港90%以上的保税铁矿均在混配后转口至海外市场;今年1—9月,烟台港完成铁矿石混配突破400万吨,累计混配铁矿超6000万吨,业务规模持续扩大。
从承接区域需求到构建全球贸易格局,烟台港做大做强混配业务规模,通过调整完善芝罘湾港区、西港区“两区块”功能,多点发力金、银、铜、铁、油、煤六个业务单元,加快构建起“一中心两区块六单元”的发展格局,完成了从区域港口到东北亚矿产品混配核心枢纽的关键跃升,也推动着国际矿产品保税混配中心的加速成型。
技术创新破局
铸就 “混” 字金招牌
智慧绿色是冲刺世界一流港口的强力支撑,而混配业务的技术突破正是智慧港口建设的生动实践。
走进烟台港西港区控制中心,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全球首创的干散货码头控制系统参数:卸船机效率每小时达 2800 吨,混配精度控制在 0.2% 以内,四种物料同时混配的技术指标全球唯一。“这套系统让卸船和装船综合效率分别提升 21.9% 和 22.6%,日韩钢厂的保税转口订单逐年递增。”烟台港矿石公司流程队副队长邹增荣告诉记者,如今技术突破与精细化管理的结合,西港区铁矿石的混配业务一直在精进。走进西港区矿石堆场,“星级堆场 + 一船一档” 的管理模式清晰呈现:每批矿石的产地、成分、存储位置都实时可查,配合全程智慧化混配平台,不仅实现 “按需定制”,更延伸出 “保税 + 混配 + 分销” 的服务链条。

烟台港全国首单“保税混金”业务试点效应持续放大
在高效的服务与智能化技术的“双加持”下,烟台港铁矿石混配基地年混配能力达 3000 万吨,还可根据不同钢厂需求提供个性化方案,省去客户二次混配环节,每年为企业节约大量时间与设备成本。
这种创新力同样体现在铜精矿、金矿混配领域。在芝罘湾港区532铜精矿混配库新作业线中控室内,一块崭新的智慧大屏映入眼帘,烟台港联通国际件杂货码头公司灌装队尹德春正通过远控系统控制着设备的启停。“任何设备跑偏、堵料等异常情况都能被迅速识别并处理。”尹德春说。
透过控制室玻璃,映入眼帘的新作业线上,混匀装置正有序地“工作”着。“这个装置,通过散料与搅拌单元,将分散后的物料进行充分混合,解决了混配后物料结块或分层现象,有效提高混配作业质量。”尹德春告诉记者,新作业线共由4台供料漏斗供料,每台漏斗均装配了定量给料机,能够根据预设的混配比例实现精确计量,支持4种货物同时进行混配,整体作业效率高达400吨/小时。
“现在每班的作业量已稳定提升至3600吨,相比以往每班1800吨的作业量,效率提高了整整一倍。”尹德春说。
这份高效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烟台港混配业务从摸索到成熟的积淀。“2021年刚开展铜精矿混配时,团队还在逐步梳理流程;如今,我们不仅牵头制定了全国首个《港口铜精矿混配作业规程》,让作业有了统一标准,通关速度也从最初的5天压缩至1天,大幅缩短了货物周转周期。”黄新业介绍,近5年来,烟台港已累计完成 170 万吨铜精矿混配,进口货值达279亿元,成功成为国内铜精矿混配领域的标杆。
不限于混铁、混铜业务,今年4月,烟台港又在金矿混配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成功落地全国首单“保税混金”业务,一举达成“制度全国首创、业务全国首单、试点全国首试”三重突破,成功构建起 “国外矿山—船舶航运—港口保税混配—国内冶炼及销售”的金矿全产业链体系。
除固体矿种外,烟台港在液态能源混配领域同样树立行业标杆,成为东北亚能源供应体系中的“稳定器”。
从最初的混铁、混油到如今的混铜、混金,烟台港已成为当前国内业务场景最全面的保税混配口岸,“混”字招牌愈发金灿闪亮。
外贸引擎轰鸣
港产城融合深度共生
混配业务的爆发式增长,也为烟台这座GDP“万亿之城”注入强劲动力。
数据显示,2024年,烟台港保税混配量突破1500万吨,实现进出口额 451.1 亿元,占全市外贸比重达 12%。其中,铁矿石日韩转口量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助力韩国跃升为烟台最大进口来源国;铜精矿混配业务替代马来西亚等境外基地后,为企业降低物流成本 30% 以上,进口货值已超百亿元。

烟台港现已拥有四种铁矿物料的自动化精准混配能力
“保税混金业务年内预计带来40亿元进出口增量,至少拉动烟台口岸含金矿砂进口增长 5%。”烟台市商务局负责人透露,这种增长不仅体现在数据上,更重构了产业生态。依托港口混配能力,江铜国兴、招金等企业获得了稳定原料供应链,而 “港口 + 贸易 + 航运” 的集成服务模式,更吸引了 30 余家上下游企业落户临港园区,形成年产值超 200 亿元的产业集群。
这种联动效应在 “烟台—扬州” 江海联运通道上尤为明显。一批 2.7 万吨混配铁矿搭乘山东远洋船舶直抵长江口岸,较传统路线节省物流成本 20%~30%。这是烟台港与板块集团充分发挥 “港口+航运” 优势,打造外贸进口供应链服务的生动实践,为华北与长江流域搭建起 “通江达海” 的黄金桥梁。五年来,烟台港已累计为烟台市贡献外贸进出口额1600亿元,用实实在在的业绩践行着 “以港兴市” 的庄严承诺,推动港区、城区、园区 “三区互融” 跃上新台阶。
如今的烟台港,已在全球矿产品贸易网络中占据关键位置,成为山东港口 “特色发展” 战略的标杆样板。锚定打造全球矿产品保税混配中心的烟台港,也正依托山东港口一体化平台,与兄弟港口以及贸易、金融、物流、航运等新业务板块积融合发力,创建“港口装卸+仓储+临港加工+口岸服务+贸易服务+海上运输”服务场景,打造能源、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临港加工产品化供应链服务商业模式,为烟台高质量发展增添新优势。
从百年老港到世界一流强港,从单一装卸到供应链枢纽,烟台港正以混配业务的突破性发展为笔,在渤海之滨书写着港产城融合与全球供应链升级的壮美篇章,为山东海洋强省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澎湃动能。
编审:李蕾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

鲁公网安备370613020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