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生不息·快评|郭某骗局撕开了学术引进的 “遮羞布”

烟海e家 2025-11-21 19:30

 

高考状元、院士弟子、海外博士……顶着一串“金光闪闪”的头衔,结果却只有高中文凭。江苏科技大学博导郭某的学术骗局,真是让人目瞪口呆。

网友最纳闷的是,这骗子咋就能一路绿灯入职高校呢?要知道,现在连登录个APP都要人脸识别,招教授却连基本履历都不核实?更荒唐的是,这样浑身是假的“首席科学家”,居然能在高校混了两年多,直到被举报才露馅。学校通报里一句“审核把关不严”,根本打消不了网友怒火。要我说啊,这哪是骗子手段高,分明是某些高校为了人才引进,把“头衔”当成了通行证。

值得警惕的是,郭某事件暴露的不仅是个人道德问题,更敲响了高校人才引进机制的警钟。有些高校为了排名,把“帽子人才”当政绩工程,招人时只看头衔响不响,不看本事硬不硬。结果呢?国家高额的科研基金,本应用来攻关“卡脖子”技术,却可能流入造假者腰包;学生跟着“假导师”做虚头巴脑的研究,宝贵时光被浪费;埋头钻研的真学者,反而被投机者挤占资源。不仅如此,它还透支了公众对“教授”“博导”的信任,伤害的是整个科研圈的根基。

如今骗局被戳破,他被解聘,后续还要接受法律审判,但大家更盼着后续的追责能不打折扣,不光要查郭某的问题,更要倒查审核链条上的责任人,千万科研经费的去向必须水落石出,给被耽误的学生、给大家一个明确说法。唯有把审核漏洞堵死、把追责板子打实,才能让“李鬼”无处遁形,让真人才安心发光,这才是对学术、对公众最起码的交代。(峻生)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