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虎村大战》鼓词 爆炸大王特辑 胶东军区武装部编印 1945年
编者在《五虎村大战》一书“写在前面”中详细介绍了鼓词《五虎村大战》的创作过程:
“‘五虎村’已全胶东闻名了!它是我胶东民兵对敌、伪、投、斗争的缩影,作者是该村一个年近七十投稿考场的老人,他曾对共产党八路军民主政府,抱过一个长时期的怀疑与成见。有一次因为他女儿剪了发,要把她赶出去,气愤之余,就打了她一掏灰耙!
对时局对村中事则抱着‘静观’态度,他不相信一些‘泥腿泥胳膊的草木之人’,能救国,能办大事,他把希望寄托在国民党军队身上。
然而,群众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组织起来了!而且武装起来了!他所希望的国民党军日退千里的向西南溃退下去,国土一片片的丧失,在他心的深处,已感到亡国的隐痛!于是,他又彷徨起来!
在抗战八年中他的家乡,曾到过他所希望的国民党军队,也曾到过鬼子,也曾到过八路军,鲜明的事实摆在他眼前,然而他的成见仍没完全消除!
随着根据地各种工作的发展,该村群众是越发觉悟起来了,而且把村政大事办得很好,他的儿媳也不顾他的责难劝郎参军曾轰动了全区,(即文中之辛竹徳),他的小女儿十几岁也违背了他,上学得了很多他所不知道的新知识,于是他第一次看见了自己,知道自己是落后了!
那是在一九四五年春初,海莱人民起义,捣毁大汉奸赵保原的老窝玩底以后,他真正看见了群众不可抗拒的力量,在这许许多多多的影响之下,他有些觉悟了!于是:他第一次去找到村干部说:‘我这陈脑筋清清理理的了!你再不要说我顽固……村中有什么用着我的地方,尽管告诉我!’村干部当然是非常欢迎!此后他就出入在村公所,时常帮助写账写到深夜,而多皱纹的脸上,也显露出愉快的笑影了!
去冬编者因公去‘五虎村’,就遇到这位老人,他正在内心谴责自己这几年的‘静观’,他惭愧的说:‘唉!这几年我对抗战是没有什么贡献的!’他表示:‘埋没了英勇事迹是不合理的!’他愿意把‘五虎村’民兵的战绩以民间形式记载下来!在半个月以后就接到了他寄来的原稿。
‘五虎村’的人民,在八年的解放战争中,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英勇精神,八年,他们在敌、投、伪的惨绝人寰的屠杀劫掠下:他们爬了无数的山路,在山野中栖息,在饥饿中熬煎,在死亡中挣扎,有的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光荣的牺牲了!
然而,他们并没有屈服,一直的奋斗下去!一直到胜利!这是为什么呢!这并不是别的,正是他们在最危难的时候,接受了毛泽东思想的领导,共产党活在他们心间。
作者是该村人,所写一切,皆是他‘静观’时所目睹!我们了解所写材料,是完全真实的!”
五虎村是指山东省海阳县(今海阳市)的纪家店、亭儿崖、笤帚夼、槐树底、摆驾岭五个村子。这五个村坐落在一条东西一里宽、南北五里长的山沟里,两侧丘陵起伏,北端为一高岭紧紧堵住沟口,形成一个三面环山的簸箕状地形。而且海莱公路贯穿其间,在抗战期间,是日军争夺的要地。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这五个村的村民,坚决抵抗日军入侵,被人们称为“五虎村”。
1940年,日军进驻海阳县,在五虎村以南30里的行村安上了中心据点。日军时常纠集大批伪军侵扰五虎村。为了有力打击日伪,五个村子建立了五村联防队。1942年秋末的一天,联防队民兵正在埋藏粮食,忽然300多名伪军向五虎村开来。骄横的伪军毫无提防,大大咧咧地钻进了民兵的伏击圈。联防指挥纪中礼一声令下,土炮齐发,伪军顿时大乱,纷纷逃窜。当伪军发现放炮的是老百姓,又重整队伍反扑过来。民兵们迅速展开麻雀战术,东打一阵枪,西放几声炮,让伪军摸不着头脑。最后,伪军只能灰溜溜地窜回据点。五虎村联防首战告捷。
1945年5月19日上午,500多名日伪军朝着五虎村扑来。他们刚刚爬上北口子,就踏响了联防民兵的信号雷。这时,“麻雀组”一齐开火,东、西、南、北都是枪炮声。伪军东窜西跳,却没见着民兵的影子,只好顺着大路往南走。当他们窜到纪家店疃北头时,发现路上有些新土,怕有地雷,慌忙躲到路旁的石堆后边。哪知,民兵在乱石堆里埋了一组连环雷,连环雷“轰”一声爆炸了。伪军见势不妙,赶紧撤到泥堆旁。不料,泥堆里埋着特大号雷,结果,十几名伪军当场丧命。其余人吓得胆战心惊,急忙逃窜。(山东省民政厅 山东省军区政治部编印:《山东双拥大典》上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46页)
海阳“五虎联防”驰名胶东——1943年,海阳县的摆驾岭、亭儿崖、笤帚夼、槐树底、纪家店5个村的民兵实行联防,密切配合,巧妙地运用地雷战和麻雀战,打得敌人晕头转向。至1944年初,“五虎联防”连续打退国民党顽固派赵保原部500余人的轮番进攻,毙敌40余人。本月,在主力部队协助下,再次打垮赵保原部500余人的反扑,毙伤敌100余人。1945年5月19日,日伪军500余人侵扰“五虎村”,陷入民兵布下的地雷阵,炸死30多人。同年,被胶东军区授予“战斗模范村”光荣称号。(中共烟台市委党史研究室 烟台市档案局编著:《中共烟台历史大事记》第1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272页)1945年6月,胶东武委会在海阳县高家召开反扫荡斗争经验总结大会。大会总结推广了海阳县“五虎村”、盆子山区人民联防抗敌的斗争经验。同时,授予海阳县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于晋江、赵同伦、纪常胜、纪中胜、陈桂香、纪彦、纪洪福、栾恒悦、隋良萱、冷世竹等13人胶东民兵英雄称号。(中共烟台市委党史研究室 烟台市档案局编著:《中共烟台历史大事记》第1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305页)

《人民不死》那沙作 剧丛之四 胶东文协主编 胶东新华书店出版 1946年8月
《人民不死》三幕话剧,作者那沙,创作于1946年,同年8月胶东新华书店出版。作品反映了胶东游击区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英勇斗争。1944年春,在离敌占区不远的胶东雷家庄,庄民组织了保卫家园自卫队。该村的四爷及其侄儿天禄是可耻的汉奸,他们将此事密告了敌伪。伪保安队将自卫队队长雷长德抓去,毒刑拷打,威逼利诱,妄图从他口里得到自卫队名单及行动计划。长德宁死不屈,从敌营中逃了出来,组织自卫队打退了保安队的进攻。不久,保安队用更大的攻势反扑雷家庄,四爷、天禄与敌人接应,致使村里的几十名青壮男子被杀,青年女性被伪军轮奸,自卫队副队长雷长兴被伪军抓走。恐怖笼罩着全村。但人民并没有被吓倒,他们继续战斗。几个月后,长德从根据地带来八路军,里外配合,很快消灭了伪保安队及汉奸,走狗四爷及天禄也同时被消灭。雷家庄重见光明。该剧曾由八路军115师战士剧社在山东解放区普遍上演。《中国解放区文艺大辞典》编委会:《中国解放区文艺大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350页)
那沙,一九一八年十二月十一日生于广东省博罗县泳阁村,早在抗日战争前,就开始文学创作活动,曾就读于广州市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及广东省戏剧研究所戏剧训练班。在《抗战文艺》、《救亡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作品,并在广州主编过文艺刊物《诗与散文》。一九三八年五月到延安,毕业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大队),为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第一批学员。以后,随八路军一一五师来到山东抗日前线,担任随军记者。他长期在八路军、解放军中从事宣传文艺工作,历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宣传队文艺教员,山东军区文工团艺术指导、山东省文协《文艺丛书》主编、安东军区政治部宣传科副科长、东北军区政治部文艺科科长兼文工团长、军委公安军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等职。转入地方工作以后,曾任《安徽文学》主编等职。现任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党组副书记、中国作家协会安徽分会副主席、中国音协安徽分会主席、《戏剧界》主编。(任孚先 赵耀堂 武鹰著:《山东解放区文学概观》,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0页)

《减租》 锣鼓剧 左平编剧 胶东文协编 胶东印刷社印刷 1944年
此剧描写了1944年仲秋季节,根据地某村李老三、王大年、王大娘等若干佃户,在减租减息运动中与顽固地主进行理直气壮,而不是仗势欺人的说理斗争。
锣鼓剧《减租》作者左平在《演戏忆趣》中回忆首演《放下你的鞭子》的过程:
“戏反复排了十几遍,虽然演员们都是大姑娘坐轿头一回,但是,由于剧情和演员们的情绪非常合拍,所以都能进入角色,演得很好。”
“上级领导也都连连夸赞我们。让我们宣传队到崖子、桃村大集上去演。崖子是个大集镇,每逢农历初四、初九赶大集。彩排成功的第二天正好是崖子集,我们一早就收拾停当,打着锣鼓,挑着枪刀把子奔崖子去了。到了崖子南沙河,人山人海。真要正式上场演戏,心里倒有点紧张起来。我打着队旗带头进入人群当中,找个平坦地方,插上红旗,摆下卖艺摊子,敲起锣鼓,锣鼓一响,赶集的人们就围了过来,里三层外三层”。
演出结束后,演员青年工人“就向观众讲演起来,从‘九·一八’事变讲到卢沟桥事变,从天津、济南失守,讲到烟台、威海、青岛沦陷,从三军发起,讲到雷神庙大战,最后是鼓动参军,讲得慷慨激昂,热泪纵横,听众聚精会神,有的感动得哭起来了,有的情不自禁地喊出:‘不当亡国奴的站出来!’‘跟三军打鬼子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我也在观众中带头高呼鼓动口号,惊天动地,震撼人心。有个青年农民抢上前拉着青年工人的胳膊,说:‘同志,我要参军打鬼子!’青工说:‘好兄弟,我们就是三军的,跟我们一起走!’这时候人们都出了戏,另演起一场报名参军的活剧来。这一天,在几万人的大集上变换着场地演了五场,一场比一场人多。到黄昏收场,有13个小伙子扔了扁担、筐子跟着我们参军去了。”《难忘的历程》187—190页
“有一天到圈杨家村去慰问兵工厂的工人(工人都是武装的)。舞台搭在场院后面的梯田上,场院上坐满了观众。有些小孩坐在人群里看不到,就趴在台边扯起边幕看戏。这场戏我演汉奸,穿着大褂,戴着黑眼镜,歪戴着礼帽,两撇小胡,手里拿着手枪。当汉奸把一个抗日青年抓起来的时候,舞台两旁看戏的孩子们入戏了,一齐冲上来对我又打又踢又咬,把那个被绑着的抗日青年身上的绳子松了,喊着‘打死你这个汉奸!’十几个孩子把我按在地上,衣服也撕破了。我被孩子们打得疼痛难忍,狼狈不堪,急着大喊起来:‘这是演戏,我是八路军,不是汉奸!……’台上的演员们一齐来挡着那群孩子,说:‘这是演戏,他不是真汉奸。’孩子们这才清醒了,一个个瞪着眼,互相看看,一哄而散。
有一次到部队演出,汉奸出场不久,台下的战士就往我身上扔石头。我早有准备,把礼帽歪戴在台口一边,以防石头打破头。当汉奸拿着枪要押走那个被绑着的抗日青年的时候,忽然‘砰’一声响,从台下打来一枪,子弹擦着我的耳边嗖的一声过去了,把天幕打了个洞。原来是一个战士入了戏,朝汉奸打了一枪。幸亏他没瞄准,不然我就活不到今天了。在抗战期间,演汉奸、地主恶霸、日本鬼子等反面角色,要经常发生挨打挨骂的事。后来演黄世仁的演员不知被打伤了多少次,以致演戏之前,都要向观众提醒:‘不准往台上扔石头打人,这是演戏,一打人戏就演不成了,请观众们互相提醒一下。’一般说演戏的就怕观众不当真,可是那时演戏倒怕观众当真,一当真演员就性命交关。”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

鲁公网安备370613020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