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航集》 杨帆(包干夫)著 胶东新华书店出版发行 1946年6月
《初航集》收入16首包干夫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代表作品。其内容是反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和四十年代初期胶东地区广大军民的抗日斗争生活。
诗集《初航集》于1946年由胶东新华书店出版。其中有“山巅集结着一群时代的青年”(《青年与海》);有“象站在海波中的一座礁石”的渔民(《写一个海上的英雄》);有“救出三十六条性命”的战斗英雄(《青年英雄》);有“我们要用自己的血汗灌溉这土地”(《春到人间》);有“三年来握惯了枪杆,重新拾起锄头”的荣誉军人复员回乡生产的赞歌(《到那里都是好人》)等。(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院编:《山东抗日根据地志》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20年版,第901页)是山东抗日根据地中影响较大的诗集。
马少波在《初航集》“序”中评价包干夫的诗作说:“为了负责,我又重新郑重的读了一遍,愈读,则清新朴直的气氛愈觉浓厚,的确给人增添着力量。我想这不是别的,而是由于杨帆写诗,不单凭‘灵感’,不专靠‘诗兴’,也不是仗着‘斗酒’,他的诗之写成,每一篇,每一篇,都不是坐在写字间里吸着浓烈的香烟写成的,而是创作于战斗中,在实际中,在人民的群里,在山头,在田野,在自己的膝盖上写成。”“因此,他的诗里没有呻吟,没有谀媚,没有屈辱,没有单纯抒情的自我表现;他歌咏的不是颓废、阴影、梦幻、仙乡、皇帝的威仪。有的,只是他用尖利的笔触,划出了光明和黑暗;用响亮的歌喉,唱出大众的憎与爱,由于他忠心的描写人民,描写斗争,所以给我的印象,是清新而朴直。”
《山东解放区文学概观》评价说:“这些作品大都紧扣时代脉搏,作者倾注了激越的感情,写得气势奔放,感情激昂,并且有强烈的抒情气氛。”“在整部《初航集》中不乏像《青年与海》这样的优秀诗篇,这些诗篇中,不仅反映出诗人追求光明、寻求真理的信念,及其与黑暗势力斗争的勇气,同时也表达了我国三十年代进步青年的思想倾向。这‘初航’,既可以看做是诗人及当时广大进步青年在踏入革命征途上的‘初航’,也可以看作是诗人走上创作道路上的‘初航’。”(任孚先、赵耀堂、武鹰著:《山东解放区文学概观》,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3月版,第227—229页)
《初航集》中的《青年与海》,以“青年与海”“暴风雨的前夕””猛烈的吹打吧,时代的暴风雨”“初升的太阳”四个互相联系的诗章,抒写了自己的见解,倾泄了奔放、豪迈的感情:
青年朋友哟!
请畅开你那辽阔的胸怀,
让狂风在你心头纵横,
任巨浪在你的胸口澎湃。
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我们胶东本土的诗人勇敢地吹响了捍卫民族尊严的嘹亮号角。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重读这些充满激情、充满活力、充满理想,满怀抱负的诗篇,会更加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万众一心,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吹得更加嘹亮辉煌!

《胶东大众》 第二十五期 胶东文协主编 1944年10月出版
包干夫以诗作见长,但也写了不少小说、报告文学。其中《移坟》《高格庄的血战》《刘公岛上》等篇影响较大。
短篇小说《移坟》,发表在1944年11月《胶东大众》第二十五期。作品深刻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压迫,控诉了地主阶级的罪恶。通过巧妙的艺术构思,以移坟作为一条线,把新旧时代作了对比。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实行减租减息,使农民重见天日,给他们带来了翻身的喜悦和幸福生活。作品的语言质朴无华,但却非常深刻,把农民在旧社会的苦难和思想感情,描摹得淋漓尽致,深刻动人。这是当时出现的一篇不可多得的具有一定思想深度的作品。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揭示了农民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八路军、积极参加革命的必然性。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

鲁公网安备370613020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