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特色产业绘就乡村振兴“仙境画卷”

烟海e家 2025-11-03 07:16

  在蓬莱这片被冠以“人间仙境”之名的土地上,乡村振兴的答案,并非刻板地写在文件里,而是生动地演绎在一棵古老的苹果树、一杯摇曳的葡萄酒和一间焕新的民宿中。它是一场关于产业发展的深刻辩证法——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化学反应。金秋时节,“乡村现新貌 仙境话振兴”媒体集中采风活动走进蓬莱,探寻这幅“仙境画卷”背后,一、二、三产业如何打破边界,实现从“物理相加”到“化学相乘”的融合跃迁。

  从“一棵树”到“一条链”

  夯实根基与科技赋能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根基。在刘家沟镇乌沟苗家村,一棵140岁的苹果树,以其年复一年稳定产出的1500斤硕果,无言地诉说着蓬莱作为中国大苹果源发地的辉煌历史。它不仅是“活化石”,更是产业发展的“定盘星”。

  然而,蓬莱人并未止步于对历史的瞻仰。他们以这棵古树为精神象征,开启了苹果产业的现代化征程。全区38万亩苹果园、130万吨苹果的年产量,是规模化第一产业的雄厚底气。但真正让这底气转化为豪气的,是向第二产业的精深加工跃迁。

  在不远处的奥蓝之海生物科技产业园,我们见证了这场“蜕变”。苹果,在这里不再是简单的水果,而是化身为高附加值的苹果酵素等生物科技产品。这条产业链的延伸,远不止于苹果。蓬莱的海洋资源(海参)、特色葡萄酒,同样在这里完成了从初级产品到小分子肽、保健酒的华丽转身。

  这种“接二连三”的融合,彻底改变了农业的形态。它意味着,农业不再看天吃饭,不再受制于鲜果市场的价格波动,而是通过工业化的精深加工,创造出数倍乃至数十倍的价值。这正是“东方海岸果谷”的雄心——以“果业产业化、产业园区化”为路径,构建一个从苗木繁育到深加工,再到文旅体验的完整产业集群,让农民分享到全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年带动周边农户人均增收2000余元。

  从“一条链”到“一片景”

  跨界融合与价值再造

  如果产业链的延伸是“肌肉”的强健,那么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则是为产业注入了“灵魂”,开启了价值的无限想象。

  同样,奥蓝之海产业园不仅是工厂,更是一个融合了“百年果园”文化资源和田园游、亲子游的示范工程。游客可以在这里看到苹果的起源(古树),再看到它如何被科技点石成金(深加工),实现了一次科普、文化与工业的体验之旅。这便是“园区景区化”的生动实践。

  将“融合”文章做得更为极致的,是丘山谷。这里,第一产业的7000多亩优质葡萄园,为第二产业的拉菲瓏岱、安诺等7家精品酒庄提供了优质的原料。而酒庄本身,既是生产车间(第二产业),又是旅游目的地(第三产业)。游客在丘山谷游客综合服务中心纵览全局,然后深入酒庄品鉴、游览,完成从“田间”到“舌尖”再到“心间”的全方位体验。

  这种“新六产”模式(一产的一份收入,通过二产加工增值为两份,再通过三产体验服务增值为三份),让丘山谷成为一个强大的“特色产业综合体”。蓬莱海岸葡萄酒入选“黄河名品”,不仅是产品的荣誉,更是这种融合模式成功的明证。

  从“一片景”到“一种生活”

  激活乡土与引人归巢

  产业的融合,最终是为了“人”——让乡村成为引人向往的诗意栖居地,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在登州街道三里沟村,返乡青年赵敬业的故事是这一转变的最佳注脚。昔日的闲置老宅,在他手中变身名为“古槐人家”的精品民宿。精心打理院落里的一草一木,甚至让南方的柠檬树在北方结果,这背后是他对品质生活的极致追求。民宿,已不再是单纯的住宿业态,它成为了一个平台,激活了乡村的沉睡资产。

  以“民宿+”为核心,三里沟村开启了产业的内部小循环:第一产业的果蔬种植为餐厅和采摘提供原料;第二产业的奶制品、“古槐”馒头加工,将农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第三产业的民宿、餐饮、民俗体验,则成为吸引客流、实现价值的终端。这条“科学有效、农民受益”的产业发展之路,其核心正是三产的深度融合,它让乡村的价值被重新发现,从而吸引了像赵敬业这样的青年“归巢筑梦”。

  蓬莱的乡村振兴,绝非零敲碎打,而是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基础上,实施“重点片区带动、一片一村示范、全域全村整治”战略,统筹山海资源,锚定丘山谷、东方海岸果谷、艾崮山谷、滨海旅游带4个重点片区精心打造,推进7个镇街片区、33个省级和美乡村协同发展,构建“一带、三谷、满天星”乡村振兴新格局。

  从一棵百年苹果树的产业跃迁,到一片丘山谷的共生共融,再到一间民宿里的青春梦想,蓬莱用特色产业之笔,蘸取三产融合之墨,最终绘就的,是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壮丽“仙境画卷”。这幅画卷告诉我们,乡村振兴的最高境界,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蓬莱,正将这份“仙境”的理想,照进现实的土壤。

  记者 衣玉林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