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回望‘十四五’ 奋楫启新程”主题系列第八场新闻发布会。烟台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董利国;烟台市交通运输服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贾希林;烟台市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督站党委书记、站长李爱强就媒体关心的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现场
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大众日报:烟台在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在当前基础上,烟台将如何进一步优化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布局?
烟台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董利国——
近年来,烟台已经构建起“天、地、空”一体化比较完备的空气质量监测预警体系,为科学治污、精准治污提供了有力保障。
现有的空气质量监测预警体系有三个特点:
全域覆盖。建有170个常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包括国控、省控、市级及乡镇站,持续采集地面空气质量实时数据,实现从市区到镇街的全覆盖。
精准溯源。拥有1个空气质量超级监测站、1个挥发性有机物综合监测站、6个化工园区监测站、7个交通污染监测站,并在长岛建有国家空气质量背景站,用于研究复合污染、臭氧生成、区域传输等关键问题。
立体感知。部署6台颗粒物激光雷达,36台高空瞭望摄像头和6台走航监测车,强化对大气空间扩散及动态变化的实时监测。
下步,将进一步完善空气质量监测预警体系,让监测网络更智慧、更精准:
织密监测微网。针对烟台扬尘源点多面广、生活源分布散、移动源流动性强等现状,近期计划增设35个空气质量微型监测站并逐步扩大覆盖范围,让空气质量监测预警体系覆盖面更广、识别更精准。扩大智能用电监控范围,在现有基础上再对100家涉气企业的污染治理设施安装用电监控,对治污设施运行状态有效监管。
增强空气质量实时感知能力。参照先进城市做法,尝试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搭载空气质量监测设备,让公共交通工具成为移动的监测哨兵,实现公众对身边空气质量状况的实时感知、数据可视与信息共享。
提升空气污染预警监测能力。引入智能AI和大模型,对多要素立体监测网络的数据进行充分融合,即精准揭示大气污染物的立体分布和跨区域传输规律,也能够对具体污染状况提前预警、精准溯源与快速处置。

烟台市融媒体中心:实现绩效分级管理的企业具体做了哪些改造才得以晋级?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为他们提供了哪些具体的支持和帮助?成功升级后,他们又能享受到哪些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
烟台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董利国——
企业做了哪些改造?企业通过对标国家发布的重点行业环保绩效评级标准,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升级改造。在源头上,推进清洁能源与低挥发性原辅材料替代,能够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产生。在生产中,通过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建设密闭负压的生产空间等方式,使得生产废气能被有效收集,减少无组织排放。在末端处,采用更高效的污染治理技术,进一步提高治理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在管理上,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制度、监测监控体系和运输监管方式,部分企业还配备了智能中控系统,使环境管理更加精细化、智能化。
政府提供了哪些帮助?在企业创建过程中,生态环境部门积极作为,扮演好“引导员”和“服务员”的角色。一是开展专题培训,系统解读评级标准、申报流程和差异化管控要求,帮助企业明确提升路径和努力方向。二是实施“一企一策”精准帮扶,组织专家团队现场“把脉问诊”,提供量身定制的升级方案。三是创建企业污染深度治理项目作为环保补助资金的重点支持方向,优先给予支持,近年来累计支持2000余万元。
企业能享受到哪些实惠?对成功创建AB级的企业,环保管理上政策倾斜:一是生产更有保障。我们实行差异化应急管控,A级和引领性企业在重污染天气期间可自主减排;B级企业则实行“以限代停”。这意味着,环保绩效领先的企业,在特殊时期也能保障连续生产。二是环保高绩效等级已成为企业参评绿色工厂的重要依据,是含金量很高的“绿色名片”,将为企业带来了更多政策支持和市场机遇。三是形成了“环保越好、发展越好”的良性循环。环保投入不再是成本,而是能够带来稳定回报的战略投资。这真正让“环保干得好”的企业,在发展中“跑得更快、走得更远”,实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交通运输领域是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领域之一。“十四五”期间烟台在绿色交通减污降碳方面做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进展?
烟台市交通运输服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贾希林——
“十四五”期间,全市交通运输领域以“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运输组织模式优化、载具能源结构革新”为主线,系统推进减污降碳工作,形成了多维度、全链条的绿色交通发展新格局,有效推动全市大气环境质量改善。
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按照“畅通主干线、疏通细支路、沟通客货流、贯通三类港”的总体思路,注重发展升级大运量、快速度、低排放交通设施。潍烟高铁建成通车,使烟台迈入全域高铁时代;蓬莱国际机场二期转场启用,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23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0万吨;龙烟铁路市域化改造项目开工建设,列入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建设试点;绿色港口建设持续加快,岸电覆盖率达到100%,烟台港矿石公司、万华码头公司获评“四星级中国绿色港口”,烟台港管道公司、港源公司获得APSN“亚太绿色港口”称号,烟台港汽车码头公司零碳智慧码头项目为山东省内首个通过“碳中和”认证的滚装码头。
绿色运输组织方式持续优化。多式联运业务不断拓展,年总运量超千万吨,道恩集团公海铁联运等5个项目列入国家和省级试点。“大连-烟台-仁川”空海货物联运新通道开通,有力促进“双循环”,为RCEP经贸交流增添新动能。疏港铁路、水路、封闭式皮带廊道、新能源汽车等绿色运输方式应用更加广泛,港口大宗货物的绿色运输比例达到82.6%。
绿色低碳交通载具不断升级。非道路移动机械管控力度持续加大,港口枢纽国Ⅰ非道路移动机械实现清零,国Ⅳ及以下营运柴油重型货车清零。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新增及更新公交车中新能源比例达到100%,新增及更新出租车中新能源及清洁能源比例达到100%。目前市区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占比超90%,烟台入围全国“绿色出行创建城市”,获评“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

▲发布会现场

凤凰网:“十四五”期间烟台市住建局积极推进“智慧工地”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智慧监管”如何应用在建筑工地扬尘治理方面?另外,在推动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深化建筑施工扬尘污染防治方面,还采取了哪些有效举措?
烟台市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督站党委书记、站长 李爱强——
根据烟台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智慧工地建设,提高烟台市建筑施工本质安全水平”的意见精神,烟台市住建局在智慧工地建设和智慧监管方面积极探索,于2021年3月组织开展智慧工地建设工作。全市规模以上新建工程项目全部安装远程视频监控和扬尘在线监测系统,所有视频监控、扬尘在线监测设备均接入市智慧工地监管平台,监管人员足不出户便可发现施工现场存在的扬尘问题。自平台投入使用以来,监管人员通过“线上”方式累计检查建筑工地2249个(次),发现扬尘问题1372条,印发《督查通报》84期,大大提高了监管的效率,全面提升了监管的水平。
在推动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深化建筑施工扬尘污染防治方面,烟台市住建局加强对建筑工地扬尘污染防治精细化管控,建筑工地扬尘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突出顶层设计,推进治理水平提升。先后出台了《烟台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扬尘防治导则》《建筑领域安全生产和扬尘治理岗位职责》《烟台市建设工程室外配套阶段扬尘污染管控办法》等多个政策性文件,对建筑施工扬尘污染防治开展精细化管控。印发《关于建立建设工程施工扬尘污染防治承诺制度的通知》《关于规范建设工程扬尘污染防治公示牌设置的通知》《关于规范建设工程施工现场非道路移动机械使用管理的通知》,进一步压实扬尘污染防治责任,提升防治水平。
强化监督检查,狠抓责任落实。持续加大对市直工程及各区市施工现场扬尘治理的督导检查力度,每年组织开展全市范围内建筑工地扬尘污染专项整治行动2次、春季和秋冬季全市范围内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扬尘治理综合检查各1次,对问题突出的项目进行全市通报批评或处罚,保持扬尘污染防治监管的高压态势,切实筑牢扬尘污染治理防线。
加强部门联动,联合执法检查。加强与市生态环境局、交通运输局等部门的配合,抽调骨干人员参与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组织开展的春季扬尘污染督导检查、秋冬季扬尘污染专项整治等行动,严肃查处城市扬尘污染违法违规行为,有效遏制扬尘污染,为做好烟台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贡献住建力量。
编审:王巧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

鲁公网安备370613020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