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芝罘区奇山街道塔山社区的楼道拐角处,178把崭新的爱心椅正陆续“安家”。这些椅子不大,却像一个个稳稳的“支撑点”,接住了老人们爬楼时的喘息与疲惫,也照见了基层治理的温度。
塔山社区三分之一以上居民是老年人,不少人住在没有电梯的四五楼。对年轻人而言,爬几层楼或许只是小事,但对腿脚不便的老人来说,每上一级台阶都是考验。
社区网格员巡格时,多次看到老人扶着墙、喘着气,在三楼拐角处停下歇脚。这本是社区里最寻常的一幕,却被网格员记在了心上。没有惊天动地的诉求,没有轰轰烈烈的呼吁,只是老人们“想歇口气”的细碎愿望,最终化作了178把实实在在的椅子。
社区发挥网格“1+X+N”中N的力量,四处筹措资金,从选款到安装,每一步都围着“老人坐得稳、歇得舒”考虑。当第一把椅子在楼道拐角安好,奇山街道塔山社区居民84岁的周在贤老人坐在椅子上笑着说:“以后上楼不用扶墙了,稳稳当当的!”简单一句话,道尽了民生需求的本质:最动人的服务,从来都是藏在这些“不起眼”的细节里。
网格里的基层治理,既要兜住大的民生议题,也要网住小的生活痛点。塔山社区的爱心椅,正是这张“网”上最细密的一扣。它没有宏大的叙事,却精准对接了“一老一小”中最迫切的“老”问题;它没有复杂的流程,却用“网格员发现—社区响应—快速落地”的闭环,诠释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真谛。
这些楼道里的小椅子,虽不显眼,却直抵人心;它成本不高,却让老人们的安全感、幸福感变得具体而可感。
“以前看老人爬楼揪心,现在有了椅子后,我们安心了。”塔山社区书记、居委会主任陈妍说,这178把爱心椅只是塔山社区为老服务的一个缩影,老年饭堂、塔山吕剧团等也深受辖区老人喜爱。每月17号的17便民服务大集已连续开展9年,免费为老年人理发、磨刀,并为老人维修小家电、上门开展电线隐患排查等服务。
今年年初,奇山街道启动“用星星点亮幸福树”品牌活动,将106个网格年初量身制定的308件网格幸福计划倒排工期,按周记录网格内计划完成情况并记录成册,截至目前已推动解决群众关切问题190余项,切实把“计划清单”转化为居民的“幸福账单”。
面对需求最大的老年群体,网格员们尤其关注,他们把“老人的事”当成“天大的事”。或许是帮独居老人买菜送药,或许是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提供服务,或许是组织老年人参加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这些看似零散的服务,串联起了老年人的“幸福账单”。而爱心椅的安装,正是把这份“账单”落到了最细微的日常。
“老有所养、老有所安”早已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老人们每天都能触摸到的温暖。在芝罘区,“当你需要时,我就在”的网格回应,既体现基层治理的温度,更是城市对每位老人最温情的守护。
编审:李蕾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

鲁公网安备370613020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