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十四五”|今始识“明波”

烟海e家 2025-10-27 09:15

深秋的莱州湾,生机勃发。

如同这片充满活力的海湾,25岁的山东海洋明波水产(以下简称明波水产)正青春。

明波水产“蓝钻一号”大型生态围栏。

 对于一家企业来说,25年或许不长,但明波水产的发展更有厚度、更有张力。10月15日,记者走进明波水产,探寻他们经略海洋的精彩故事——

看创新,明波水产先后在国内首家成功研发出半滑舌鳎、斑石鲷、云龙石斑鱼、金虎杂交斑等30余个海水鱼良种,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看生态,明波水产2003年在国内首家实现全循环水养鱼从实验室走向工厂化生产,与传统流水养殖相比,节水90%、节能69%、减少尾水排放90%以上。2008年开始深耕海上牧场,2016年获批国家级海洋牧场,修复海洋生态环境,养护莱州湾渔业资源;

看践行大食物观,明波水产突破地理空间与自然环境的限制,创新打造“陆海接力”生态养殖模式,年供应商品鱼1000吨,让百姓餐桌有了更多选择。

深耕蓝海,一个全新的明波正被更多人熟知。

院士为何格外青睐明波

时间回到25年前。2000年6月,明波水产成立。可以说,从诞生那一刻起,创新基因便深深根植于企业。因为他们深知,企业发展离不开创新。

但,搞创新离不开人才,对于一个当初只有3座水产车间的企业来说,哪有人才储备。怎么办?他们将视线锁定科研院所:借助外力,协同创新!

今年5月,明波水产在高端海水鱼繁育与养殖领域又实现重大突破:他们联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以下简称黄海所)陈松林院士团队,聚焦豹纹鳃棘鲈(东星斑)和红九棘鲈(红瓜子斑)两条名贵鱼种,国内首次实现室内全人工繁育及规模化苗种培育,成功收集东星斑受精卵14.52公斤,培育东星斑苗种300余万尾;工厂化育苗车间红瓜子斑受精卵布卵45.66公斤,培育红瓜子斑苗种133.2万尾,成功构建“两条红鱼”从种质收集、良种选育、人工繁育、苗种培育到循环水养殖全产业链。

红九棘鲈,我国南海名贵海水鱼类。因红九棘鲈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养殖前景,且我国野生种群只在南海西沙群岛及海南岛等地分布,为了缓解渔业优质种质资源匮乏的问题,明波水产将目光瞄向了它。

2024年5月,由明波水产、黄海所共同完成的“红九棘鲈种质库构建和苗种规模化繁育”等多项成果通过专家组现场验收。

在明波水产,院士与企业相互成就、相互赋能的故事有很多。

陈松林,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海水养殖生物育种与可持续产出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鱼类种质冷冻保存、基因组解析与分子育种研究。

谈到陈松林与明波水产,就不得不提起一条鱼:半滑舌鳎。

半滑舌鳎,也称“鳎目鱼”,它肉质鲜美,颇受消费者欢迎,被沿海渔民称作“发家致富的宝贝鱼”。

“进入新世纪,随着市场需求旺盛、捕捞力度加剧,半滑舌鳎野生资源量锐减,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市场上甚至出现一鱼难求的现象。由捕转养,是大势所趋,但野生半滑舌鳎苗种不足,捕捞苗种成活率又极低。因此,突破半滑舌鳎人工繁育,实现人工养殖,成为扭转局面的必由之路。”明波水产副总经理王晓梅说。

2001年,明波水产与黄海所陈松林院士团队合作,组建莱州海水养殖苗种研发基地,引进半滑舌鳎原种亲本开展名贵海水鱼类品种人工繁育。

然而,这种鱼的人工繁育、养殖却是一波三折。野生亲鱼驯化培育、饵料营养需求、生殖调控、苗种培育等,一项项关键技术需要攻克。

时隔一年,2002年,明波水产在世界上首家突破半滑舌鳎人工繁育,获得第一尾人工繁育半滑舌鳎苗种,拉开了半滑舌鳎养殖产业的序幕,一举激活了15亿元的半滑舌鳎养殖产业。

2003年,“半滑舌鳎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研究”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半滑舌鳎苗种规模化繁育及健康养殖技术开发与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黄带拟鲹,又叫“皇帝鲹”,是一种深远海名贵鱼种,适宜深远海大型装备养殖。在国外,黄带拟鲹是餐桌上的“刺身之王”,全世界产量仅有几千吨。

2023年,黄带拟鲹苗种在明波成功繁育,实现了国内首次黄带拟鲹人工繁育和规模化苗种培育。

“结果非常令人振奋,这个本土人工繁殖的成功,预示着我们国家的深远海养殖,将会有一个新的养殖对象出现,基本上可以解决黄带拟鲹靠进口的问题。”陈松林表示。

“我们与这些院士团队的合作并非简单的技术咨询,而是从技术交流到共建研发平台的深度协同创新。院士团队提供技术支撑,我们负责转化落地。”王晓梅说。

25年来,明波水产先后获批国家级水产种业阵型企业、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山东省名优鱼类生物育种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获批“云龙石斑鱼”“鳎优一号”“金虎杂交斑”三个鱼类新品种,年产优质海水鱼苗种1000万尾,商品鱼1000吨,苗种和商品鱼畅销全国。

发展现代渔业,种业是硬核“芯片”。山东海洋明波水产副总经理李文升表示,他们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10余家科研单位、高校紧密合作,集聚领军人才30多人,联合攻关海水鱼、蛤蜊良种选育、苗种培育关键技术。

为何院士格外青睐明波水产?说到底还是两个字:创新。对于创新,明波水产是舍得投入的,他们每年支出科研经费1000万元以上。

科研创新,来不得半点虚假。明波水产的企业宗旨是:做最具创新力的水产企业。

25年的发展实践证明:创新,他们言出必行。

南有南繁,北有北繁

海南,南繁基地,每年秋冬,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科研人员如候鸟般迁徙到海南这片热土,利用这里独特的光热资源,进行加代繁育,缩短育种周期。

如今,莱州湾畔,中国北方海洋种业繁育基地,红瓜子斑、红玫瑰斑等南方名贵海水鱼类在这里安家落户。

在中国北方海洋种业繁育基地A1智能化循环水育养车间,显示屏上,水下画面、环境参数、设备运行状态等信息实时显示。

“鱼儿生活好不好,有智慧的‘眼睛’和‘大脑’帮助我们判断和决策。”王晓梅说,车间配备鱼类生物量估算系统、鱼类行为识别系统,安装水质传感器,可对溶氧、pH、温度等关键水质指标进行24小时监测,为鱼类“量身定制”适宜养殖条件。

养殖车间内,96个直径8米的PE养殖池整齐排布,水池里,东星斑、红瓜子斑、红玫瑰斑等海水鱼活泼游动。

每组养殖池尽头,都有一套自主研发的循环水设备不停运转,过滤水中杂质、杀菌消毒、生物降解、补充氧气,实现水体循环利用。“我们在国内首创海水鱼全封闭循环水养殖模式,采用电厂蒸汽、温排水实现清洁的恒温养殖,新型循环水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工艺,更加高效实用。”王晓梅说。

中国北方海洋种业繁育基地,通过“繁—育—推”一体化发展,着力解决优质海水鱼育苗养殖环节“卡脖子”问题,推动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

北繁基地是我国陆基工厂的前沿模式代表,是陆基工厂迭代升级的靓点展示。主要体现在两个点,一个是新型循环水养殖模式,一个是工业化规模。

何为新型循环水养殖?简单说就是自主研发的核心设备,通过模块化集成,拼接成整套循环水系统,实现对养殖用水的净化循环利用,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传统养殖是流水式,鱼池里的水用完后直接排放掉,“大抽大排”方式,耗水量大耗电量高。明波水产循环水养殖品种聚焦红瓜子斑、红玫瑰斑等优质高附加值鱼类,通过高效物理过滤、实时生物净化、紫外杀菌消毒、脱气综合处理、液氧精准添加和物联网信息化测控等流程,真正实现养殖水体循环利用。

“循环水处理系统,大幅提升了水体溶氧饱和度与处理效率,单位水体养殖容量达到50公斤,是传统流水养殖的2倍。”王晓梅说。

所谓的工业化规模,就是车间单体面积增加,基地车间集群。北繁基地计划建设29座数字型工厂化育养车间,目前A1、A3、B3、B4、B5等车间已投入使用。

2011年,“工厂化海水高密度循环水养殖系统研究与开发”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9年,“水产集约化养殖精准测控关键技术与装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今年国庆中秋双节前,已有1万多斤红瓜子斑上市,销往全国各地。”王晓梅说。

北繁基地内,养殖车间不远处就是现代海洋设备、新型PET网衣研制基地,形成了集科研、繁育、推广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蓝钻生态围栏的使命

站在明波水产厂区海边远眺,“蓝钻一号”大型生态围栏像一枚精美的钻戒镶嵌在大海中。

“蓝钻一号”,周长400米,养殖水体16万立方米;“蓝钻二号”,周长160米,养殖水体2万立方米。

为什么要发展生态围栏?

陆基面积受限,深远海养鱼是保供保产的必然选择。而走向深远海,恰恰是生态围栏肩负的重大使命。

“两个生态围栏,开展鱼类全水层立体生态养殖:底层养殖半滑舌鳎等鲆鲽鱼类,中上层养殖斑石鲷、黄带拟鰺等游泳性鱼类,双层网之间养殖适量斑石鲷进行网衣生物清理,与陆基循环水车间融合,构建‘陆海接力’生态养殖模式,配备陆海环境观测网、气象监测系统、自动投饵机、鱼类自动分级筛、吸鱼泵、水下机器人等智能化装备,通过对养殖环境监测、视频监控、信息实时传输、大数据存储和处理、精准化装备控制等,实现精准养殖和规模化作业。”李文升说。

两个大型生态围栏的投用,为“陆海接力”养殖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所谓陆海接力,简单地说就是在冬季外海水温较低时,斑石鲷等优质鱼类在循环水车间里养殖,而在夏季海水温度适宜时,则将其转移到围栏中养殖。“这种养殖模式可以突破地理空间与自然环境的限制,实现南鱼北养,为探索深远海养殖和渔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启示和实现路径。”李文升说。

每年春天,明波水产会利用工厂化车间繁育、培养大规格苗种。6月份,把车间里的苗种转运到海上网箱和大型生态围栏,利用海上的优质水质进行高效养殖。到了10月底,捕捞并出售达到商品规格的鱼,其余的鱼再倒运回陆地,通过工厂化循环水进行越冬养殖,实现优质健康商品鱼的全年供应。

“这种健康高效的‘陆海接力’,从上游的种质创制、良种开发,到陆基工业化循环水养殖、海上深水网箱和大型围栏等高效养殖,再到市场供给,形成海水鱼‘苗种繁育—商品鱼养成—食品加工—终端销售’一体化运营,构建起完整的现代渔业产业链。”李文升说。

从苗种繁育到工厂化养殖再到陆海接力养殖,这些元素有机融合,为南鱼北育打开了一扇门。

一条鱼,从南方“游到”北方,串起的是一条产业链。南鱼北育,为北方海水养殖增加了高质、高值、高端的新品种,有利于海洋养殖业多元化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北方地区养殖原产地南方的鱼类,不仅能丰富养殖结构,提高渔业效益,还能增加渔民收入。“目前,这些南方鱼种养殖效果良好,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成活率超过90%,在大型生态围栏还可以提高斑石鲷、黄带拟鰺等鱼的品质,等于给市场提供了优质的商品鱼,有效满足市场需求。”李文升说。

南鱼北育、北鱼南养,也有利于南北联动,提高种业效率。“南方暖水性鱼类苗种在北方规模化培育,然后运到海南、广东、福建等地去养殖,实现了南北联动,促进渔业高质量发展。”李文升说。

弄潮蓝海,青春正盛的明波水产值得期待。

烟台融媒记者 李仁 唐寿锐 摄影报道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