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融媒10月20日讯(YMG全媒体记者 杨健 通讯员 陈楠)记者近日从烟台市自然资源和不动产登记中心获悉,自持续深化不动产登记“放管服”改革以来,截至10月上旬,系统面向登记工作人员、司法人员等个人用户,以及银行网点、开发企业等机构用户,覆盖4600余个用户账号,累计为市民办理业务747万余笔,为40余个部门提供数据共享服务6700万余次。3年来累计安全办理业务150万笔,准确率达100%。
浩如烟海的登记数据,如何实现全链条、全周期闭环管理?烟台市自然资源和不动产登记中心构建起“制度-执行-监督-问责”全链条责任管理机制,配备专职安全员28名,市、区之间形成高效联动、常态协同的工作体系。强化操作日志全留痕、权限双审批等追溯手段,并与不动产登记工作人员以及合作银行、开发企业等签订保密承诺书或协议,同时将第三方合作机构纳入统一管理。确保新入职人员岗前“三个一”(一堂法规课、一次操作考、一份承诺书)到位。通过设置“安全警示墙”、张贴不动产登记“六不准”、发放网络安全知识手册、学习法律法规等多种形式加强日常警示教育,牢固树立“人人讲安全、事事保安全”的浓厚氛围。
数据安全,背后是技术赋能。基于高可用架构设计方案,烟台不动产登记业务创新采用“一网通办、三网分离”的网络架构,将与不动产登记相关的12个功能平台分别部署于自然资源业务网、电子政务外网及互联网。对个人姓名、身份证号、地址等关键敏感字段实施动态脱敏,运用加密与掩码技术保护数据采集、传输与存储安全。通过标准化接口实现公安、民政等10余个跨部门数据自动复核校验,同时强化系统账号、权限及离岗管理。严格外包准入,签订保密协议,将外包单位纳入统一安全管理体系。强化过程监管,实行外包人员统一备案、统一培训、统一监督的“三统一”制度。规范人员变更管理,提前备案并同步调整安全设置。将外包单位纳入季度履约评价与应急演练范围,提升协同处置能力。
着眼远期可能发生的各类数据风险,建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常态化风险排查机制。对机房、数据库、系统日志进行“7×24小时”智能监测与定期扫描。完善“排查-登记-整改-复核-销号”闭环管理,并每半年开展灾备恢复演练,落实“数据库整机备份每天1次,备份文件保存不少于2周”制度,确保年均50余万笔业务安全稳定运行。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