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融媒10月20日讯(记者 张苹 摄影报道)看蒲草在匠人手中“七十二变”,品农场的生鲜水果、甜花生,仔细聆听大学生奇思妙想的创业点子……昨日,山东工商学院第三届创新创业集市开市,记者发现,非遗文化、国风潮品、手工制作等已成为不少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潮流选择,且学生创业起点更高了,不少刚刚入学的大一学生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创业项目,创业想法新颖又独特。

大一学生入学一个月便启动创业计划
随着人们对“情绪价值”的需求疯涨,一些以提供“情绪价值”为商品的行业商机骤然浮现。例如手工制作的礼物,因其中暗藏着送礼物人的用心和美好心意而备受欢迎,山东工商学院国际商学院大一新生吕玉婷对此尽收眼底,因为家里人常年从事着手工制作的生意,她便耳濡目染地学会了不少做法,也拥有了创业想法。在新生创想摊位上,吕玉婷将各种手串、精巧摆件等手作摆满,开启了自己创业初期的准备工作。“准备申报学校创业项目。”她说,“虽然刚刚开学一个多月,但是学校浓厚的创业氛围感染着我,激发了我内心的创业渴望。”
同样在创想区摆着摊位的唐经纬,虽然是一名男生,但是对手工制作非常痴迷。在他的摊位上,各类贝壳、海螺壳等做成的桌面摆件十分精美梦幻。“我这个人喜欢在课业之余到处走走看看,在海边溜达的时候看到商家卖各类贝壳制品,于是我就想自己做做试试,贝壳、沙石等原料都是自己捡来的,样式都是自己设计的。”他说,这些作品能让人想起大海的神奇和梦幻,很受欢迎。
国风、非遗文化成为更多人的创业选择
一勺糖稀在非遗糖画大师手里像被施了仙法,眨眼间就变出灵动模样;咬开鲅鱼水饺的瞬间鲜汁飙满口腔,软乎乎的肉馅蓄满大海的味道……在非遗展示区,各种各样的非遗产品无声诉说着传统的奇妙韵味,也让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创业思维联系在一起,形成越来越多的非遗创业项目。
在草蕴成新摊位前,不少人排队观赏莱州非遗草编产品,项目创始人卞昭栋的家族是莱州草编非遗传承人,开启创业项目近一年,目前销售产品有手提包、收纳筐等一百多种产品,传统工艺的产品形成了创业集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同样具有传统特色的缠丝国风录创业摊位上,五彩缤纷的手工作品引人注目。摊位负责人郝思曈因自学爱上了做手工,尤其喜爱做一些非遗头饰的手工。“国风很美,现在也很流行,很多年轻人开始重新爱上老祖宗的审美,喜欢上各类传统服饰、头饰。我也喜欢做这方面,以后就在这个创业点子上下功夫。”她说。
国风,如今吹向了各行各业,尤其在文创中惹人注目。国际商学院大一学生安佳宁便对国风动漫设计情有独钟,这次她也带着她的创业想法来到市集,且将国风融入各类学校标志物的文创之中,设计的徽章等产品非常受欢迎。“我自己设计了穿古装的动漫人物,现在已经入驻社交平台,近期主攻线上推广。”她说,如今文创很受欢迎,希望自己在这方面能够大展拳脚。
将兴农想法“扎”进创业者心里
在创业集市助农专区,一场别开生面的“实践教学”正在上演。山东工商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陈立栋介绍,学校此次专门将“助农直播间”从线上搬至集市现场,并集结了60多个烟台本地农产品品牌,其深层用意正是将创新创业教育深深扎根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土壤之中。“这不仅仅是一次商品展销,更是一堂生动的、沉浸式的实践课。”陈立栋表示,“我们鼓励学生,特别是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将课堂所学用于解决真实问题。如何为家乡的苹果、莱阳梨等优质农产品讲好故事、拓宽销路,就是他们面前最紧迫、也最有价值的课题。”
工商管理学院大四学生秦乐和她的团队成员们都热情洋溢地推介着每一款产品。他们的身份,既是主播,也是即将踏入职场的毕业生。“我们学的就是电商运营,过去是在课本里学理论,在案例分析里看别人怎么做。但今天,我们是真真切切地在为家乡的农民叔叔阿姨服务,我们的每一句讲解、每一次互动,都直接关系到实实在在的订单和收入。”秦乐说。
如今,在这片充满活力的校园里,创新的“狂想曲”已不仅限于个人的奇思妙想,更融入了服务社会、振兴乡村的深沉和声。学生们正努力将知识转化为力量,将创业梦想书写在港城的大地上。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